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年產鮮切花167億枝,拍賣交易覆蓋40多個海外市場,在雲南——

“拍花”拼手速,種花看屏幕

本報記者  沈靖然  人民網記者  符  皓
2023年03月17日06:2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昆明斗南花市入選第二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名單,花市採取加強管理、延長營業時間、增加營業場地等措施,吸引更多游客。
  梁志強攝(新華社發)

金桂街地鐵站,是雲南昆明地鐵4號線的一個站點。與其他地鐵站不同的是,多數乘客都會捧著鮮花進站,站台間各式鮮花五彩斑斕,芳香四溢。金桂街地鐵站也因此被網友稱為“全國最浪漫地鐵站”。

金桂街地鐵站,正是浪漫雲南的縮影。彩雲之南一年四季都產花,不同種類鮮花交替上市,組成了雲南的繽紛色彩。豐富的花卉種質資源、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讓雲南成為世界三大花卉產區之一。如今,雲南年產鮮切花達167億枝,鮮切花產銷量連續28年保持全國第一。

在雲南,鮮花是怎麼種的?如何走向全國各地和海外市場?

“一個市場激活一個產業”

故事還得從與金桂街地鐵站毗鄰的昆明斗南花卉交易市場說起。

斗南花卉交易市場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花卉市場。走進市場內的零售交易大廳,隻見數千個攤位上,玫瑰、月季、百合、康乃馨、滿天星、洋桔梗、山茶、蘭花等各色花卉爭奇斗艷,仿佛置身一片鮮花的海洋。

斗南花卉產業園區管委會數據顯示,斗南花市每天上市117類、1600多個品種的鮮花,2022年交易量達110.37億枝、交易額達121.48億元。中國市場的鮮切花,每10枝中就至少有7枝來自斗南。

花卉交易享譽全國,熱鬧自不必說。每天早上8點,斗南花市一開市,花卉交易經紀人、市民、游客等便會涌入,一直喧鬧到次日凌晨。

“斗南花市現有各類企業、經營戶2200多家,發貨商千余戶,物流企業46家,關聯種植戶8萬多戶、供貨品牌(合作社)近1.2萬家、花卉經紀人1萬余名、全國花卉批發市場和花店35萬多家,形成了‘一個市場激活一個產業’的大格局。”斗南花卉產業園區管委會工作人員段祿斌介紹,斗南花市的花卉交易主要以對手(面對面)交易、拍賣交易、電商交易3種方式進行。

段祿斌介紹,對手零售交易單筆交易額小,但因人流多,交易量較大,交易佔比達70%左右。近年來,互聯網電商、直播“帶貨”等交易方式異軍突起,成了新風尚。

不過,要說交易門檻最高、對市場影響最大的,還是拍賣交易。

走進位於斗南花市的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交易中心(KIFA)的拍賣交易大廳,隻見900個交易席位滿滿當當,花卉經紀人目不轉睛地盯著電子鐘上的拍賣信息,提前看好的鮮花貨號一出現,他們的手指便迅速敲擊鍵盤進行競價,平均4秒交易一筆。

緊張的“拍花”場面,與股市交易有一拼。

“花拍中心的鮮切花交易指數,是全國花卉交易價格的風向標,當天的交易價格,直接影響著全國花卉市場的價格走勢。”KIFA企劃負責人朱琦介紹,雖然拍賣交易門檻高,但參與拍賣的鮮花都經過中心評級認定,且拍賣公開透明,當天交易指數行情完全由市場供需決定。目前,有玫瑰、非洲菊、滿天星、洋桔梗、康乃馨、繡球等40多個品類3000多個品種的鮮切花,通過拍賣交易進入全國市場以及泰國、日本、新加坡、俄羅斯、澳大利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朱琦表示,經過20多年積澱,KIFA不僅是全球第二、亞洲第一的花卉拍賣交易市場,還成為集花卉標准制定、新品種研發推廣、市場信息服務、技術服務、金融服務、物流服務等於一體的綜合性產業服務平台。

“種花省心多了”

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開遠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運用“數字孿生技術”的全產業鏈平台於2021年5月投入使用,覆蓋園區內的鮮花企業和種植戶。園區技術人員儲園介紹:“數字花卉平台是通過‘數字孿生’技術以及三維重構,把現實中的溫室變成數字化溫室的雲應用軟件系統。‘數字花卉平台’可以模擬出鮮花的生長環境和生長數據,幫助種植決策。”

種植戶張海備有10畝菊花種植大棚,他是第一批接入數字花卉平台的種植戶。“園區給我送來了監控土壤、空氣的傳感器,通過手機上的‘惠農管家’小程序,就可以實時看到花卉生長情況,什麼時候該澆水、該施多少肥,在系統上一目了然。”張海備說,“系統上的天氣預報可以直接精確到我家大棚,種花省心多了,遇上難題,還能通過系統遠程請教專家,方便得很。”

園區內的非洲菊種植大棚,高約七八米,各式傳感器點綴其間,棚外還有個大型二氧化碳氣罐,滿眼盡是含苞待放的鮮花,交錯著各類管道和儀器。

非洲菊項目經理普貴飛將一株非洲菊從花盆掏出:“我們用的是無土栽培,花是種在椰糠上的,椰糠干淨、不易腐爛,這種質地更適合花卉種植。”普貴飛順手掏出插在椰糠培養基內一個形似針頭的管子:“這裡面流的是水肥混合營養液,我們通過傳感器收集大棚內的環境信息和花卉生長數據,再經過電腦算法分析,每天都自動調配出不同比例的水肥混合液,通過這個‘滴箭’直達花的根部。”

當被問到營養液都用了什麼,普貴飛笑著說:“這可不能告訴你,都是秘方。”

移步百米開外的玫瑰種植大棚,明顯感覺到溫度高了不少。“玫瑰比非洲菊光照要求更高,通過對遮陽網、高壓噴霧、天窗、水帘風機及天然氣加溫系統的控制,可以達到理想的種植環境。”普貴飛介紹。

玫瑰大棚內,上官婉兒、海洋之心等大名鼎鼎的玫瑰很多已經生長成型,還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普貴飛說:“很多花都是新品種,還沒有正式命名,隻有編號。”據了解,依托設施設備和技術優勢,今年以來,開遠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鮮花訂單比往年有大幅增加,園區鮮切花銷售達600萬枝,種苗銷售突破3000萬株。

“實現花卉種苗自立自強”

“與一些花卉產業強國相比,雲南花卉產業還處於價值鏈的中低端水平,花卉種業科技及關鍵核心技術的‘卡脖子’問題依然存在。”長期從事花卉育種研發的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花卉研究所研究員蔡艷飛說,國內鮮花育種起步比較晚,目前國內市場90%的鮮切花品種,都是國外培育的。

對標世界領先的荷蘭園藝產業,蔡艷飛發現,擴大市場份額,提高核心競爭力,關鍵是實現花卉種苗的自立自強。

今年上半年,在開遠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無性系繁育基地組培室投入使用,園區真正實現了單純生產向種苗研發生產的轉型,現在每天都有經驗豐富的專家團隊進行植物育種、植物生物技術研究與開發、組織培養再生、繁殖及煉苗等。

園區企業碧歐達(紅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經理黎倩芸介紹,公司採用先進的種培技術,從選擇優秀的母本開始,通過消毒,啟動增殖等一系列組織培養流程及溫室栽培過程,生產觀葉植物、觀花植物、水果、藥材等品種,將優質種苗發到國內外客戶手上。

組培室的建成,有效打通了園區從種苗繁育、規模化生產到銷售的產業鏈,實現了經濟效益最大化。在科研助力下,組培室一年可培育3000萬株長周期花苗和1億株短周期花苗。

近年來,雲南不斷加強花卉的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大力支持品種引進、新品種選育等工作,自主培育的花卉新品種超400個。

成立於2004年的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花卉研究所,是目前全國最大的花卉園藝專業研究機構,承擔著花卉園藝領域一系列關鍵技術的研發工作,包括花卉種質創新與育種、良種高效繁育、標准與質量控制、景觀園藝工程技術、花卉精深加工技術等。

蔡艷飛介紹,為推動花卉技術創新,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花卉研究所組建了國家觀賞園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航天育種高原特色物種中心、雲南省花卉育種重點實驗室、國際花卉技術創新中心等25個互為支撐、融合開放的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創業平台。

以位於斗南花市附近的國際花卉技術創新中心為例,該中心已建成綠色高效種植基地,有花卉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花卉種質創新、良種繁育、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研發等多種職能,收集保存月季、百合、洋桔梗、山茶花、大麗花、蘭花、海棠等多種花卉資源上千種/品種,形成花卉綠色生產主推技術3個,還通過基因編輯育種和快速育種方法選育了新品種8個。同時,該基地重點攻克了切花月季、洋桔梗、百合的無性繁育技術,建立了高標准無性系種苗繁育方法,累計繁育月季新型種苗超150萬苗。

“不少新品種取得了較高的市場認可度,這讓我們充滿信心。”蔡艷飛說。


扎根數字土壤,做大“鮮花經濟”(品牌論)

康 朴

一捧鮮花,對消費者而言是訴說心意、表達情思的“好幫手”﹔對花農是一份沉甸甸的收入﹔對一個地區則是形成產業鏈條、助力鄉村振興的經濟動能。

上世紀80年代初,在雲南省昆明市呈貢區斗南村,一位村民種下第一株劍蘭。今天,這個村庄以“花都”之名享譽世界,擁有亞洲最大的花卉拍賣和對手交易中心,去年全年鮮花交易金額突破121億元,平均每天都有300多萬枝鮮花經由這裡走向千家萬戶、五湖四海,裝點人們的美好生活。

雲南鮮花不愁賣,但種法、賣法不同,結果也大不一樣。

智能化種植增效能。在花卉種植中,如何掌握最佳種植時間?如何把握水肥?如何應對病虫害?過去,這些大都要靠個人經驗摸索,種出的鮮花往往品質不穩定。雲南省農科院花卉所近年來聯合多家單位開展技術攻關,實現並推廣花卉溫室栽培的精准化、智能化、自動化和信息化。肥水一體化精准灌溉系統、溫室環境控制系統、雨水收集系統等一應俱全,實現鮮花種植自動化管養,可減少化肥農藥施用30%以上,節水80%以上,在花卉品質提升、節能降耗、降低成本方面效果明顯。

數字化“拍花”添動力。“提籃售賣”等傳統方式早已成為雲南鮮花交易的歷史影像。在昆明斗南國際花拍中心,一個個電子屏幕實時顯示鮮花品種、數量、優缺點等多項信息。這套自主研發的系統實現了拍賣交易、花卉金融、信息數據全覆蓋,數百名花卉交易經紀人比經驗、賽眼力、拼手速,轉瞬之間完成大筆鮮花訂單交易,全程不見一束鮮花。這種交易方式不僅價格透明、到賬及時,也促進了鮮花分級、採后處理等更多細分行業發展,使花農更加重視精細管理。

網絡化銷售激發活力。傳統的鮮花流通渠道十分復雜,一束花從花田來到消費者手中並不容易,中間要經過花農、花市、各級經銷商、花店等多個環節。對花農來說,把花賣給中間商,倒是少了煩瑣,可是賣多少錢,花農說了不算﹔以后該種什麼品種、每個品種種多少,更是心裡沒底。如今,拿起手機,對著鏡頭,直接觸達更多消費者,借網絡銷售開辟新渠道,花農自己得實惠,也讓消費者買得更劃算,供求兩端的熱情與活力得到充分釋放。

不過應當看到,花卉產業仍有不少問題待解:自有品種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一些花卉品種依賴進口、規模效益不足、產品投訴並不鮮見、品牌建設仍待發力……守住這份馨香的事業,還得下不少功夫。相信背靠回暖的消費大市場,隻要保持耐心,堅定信心,用好科技手段,打好產業發展組合拳,“鮮花經濟”必定越開越盛,產業振興之路也會越走越寬廣。

(責編:衛嘉、袁勃)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