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去攀登“地下珠峰” 去成就不凡青春

2023年05月30日09:12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去攀登“地下珠峰” 去成就不凡青春

人類對上天、下海、入地、登極一直懷有極高熱情,探索未知是科技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今天,深空探測器可以遨游太陽系外層空間,但人類對腳下的地球內部還知之甚少。伴隨著科學鑽探技術的進步,我國在深地探測領域正不斷向著更深處進軍,一點點揭開深地世界的神秘面紗。

這是一項何其有意義的事業!

上天難,入地也不易。追溯地質人的初心,那便是“跋山涉水向下求索、躬身探索建設祖國”的堅守與擔當、追求與奉獻。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百廢待興。國家要發展,地質學人才緊缺,我國第一所地學高等學府——東北地質學院在吉林省長春市落成。1953年7月1日,東北地質教學主樓在“皇宮政殿”的地基上正式開工,郭沫若先生命名為“地質宮”。

春華秋實,薪火相傳,白手起家的東北地質學院,在一批中國地質學名家的傾力付出和至誠奉獻中,培養出一代又一代地質人。崢嶸歲月裡,他們奔赴祖國各地,將所學付諸實踐。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就是一名探地故事的書寫者,曾為深地資源探測作出重要貢獻。

從大山裡歷盡磨礪的學子夢,到異國他鄉拼搏的成才夢﹔從堅持信仰的報國夢,到奉獻終生的強國夢,黃大年用自己的一生真切地詮釋了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科考船上悉心探索、專家聯誼時熱心建言、無人機庫裡苦心攻堅、海上鑽井平台上潛心鑽研,黃大年帶領團隊夙興夜寐,在地球物理領域取得一系列卓越成就,填補了中國“巡天探地潛海”多項技術空白,為中國打開了“深地時代”的大門。

“能讓中國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幫人在拼命,不是我一個人……這是一個群體。”如今,黃大年生前工作過的吉大地質宮,燈光依舊亮到深夜,黃大年精神已成為新時代地探青年繼續攀登“地下珠峰”的奮斗標識和強大力量。

對於青年地探人而言,俯身地質鑽探,以科技服務國家,真的不是說說而已。野外地質的科研工作常伴隨著艱苦、乏味,甚至充滿諸多未知的風險。為走進地球的“內心”,他們努力地摸索著地球的“脾氣”和“稟性”,尋找著地球的“脈搏”和“肌理”﹔為更進一步探測地球內部結構和物質成分,他們通常要奔赴並長期待在荒無人煙的沙漠戈壁、叢林野外和雪域高原。

長時間與大地親密接觸,這些地探青年專家和工作者沒有西裝領帶的光鮮,常備的隻有草帽雨衣、地質包和滿是泥土的膠鞋。在一些極端環境中,他們常常風餐露宿、灰頭土臉,“穿身漂亮衣服都是很奢侈的事情”。但他們的青春壯麗如地平線上的彩虹,朴素,浪漫,充滿激情。

遠離都市生活,沒有燈紅酒綠,甚至沒有朝九晚五的日常生活,一年中超過一半的時間在野外。但他們用知識和智慧傾聽著廣闊大地的回響,用汗水和奉獻探索著地球深部空間的奧秘。情之所至,甘之如飴。

地球深部還隱藏著多少秘密等待探索?這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夢想,也關乎一個國家的戰略需求。為了解決國家的資源保障問題,更有效地利用地球資源,資源調查走向深部成為必然。目前人類對地球內部的探索深度還遠遠不夠,助推國家地質鑽探事業取得更大進步與發展,需要更多的地質學家和地探青年工作者接續攀登。

我們真誠地希望,越來越多的青年行動起來,把個人成長與國家需求緊密結合起來,積極投身國家的地探事業,勇於與地下空間對話,用實際行動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為廣袤的土地帶去青春的風景線和無盡的生命力。

(作者:郝玲玲,80后青年,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吉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本期選題支持:任 爽 齊 芳 楊 舒)

(責編:羅知之、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