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人民會客廳·博鰲時刻——

因地制宜、開拓創新 新質生產力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人民網記者 任妍 王天樂
2024年03月29日13:21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觀點摘要】

·新質生產力是由科技進步和產業革新驅動的新型生產力。這種生產力的升級對於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它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推動經濟結構向更高效、更智能化轉型。

·地方政府應當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發掘和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通過優化創新環境和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可以有效促進新質生產力的成長,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

·全球化時代的挑戰要求國際合作的深入進行。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是地方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助於地方政府在全球經濟中尋求新的增長點,共同應對全球性問題。 

在當前全球化與科技革命的浪潮下,如何高效地發展新質生產力,對於地方政府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3月26日至3月29日,以“亞洲與世界:共同的挑戰,共同的責任”為主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在海南博鰲舉行。論壇期間,中共北京市委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委副書記、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孔磊在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對當前全球大變局的應答,依托新技術和新模式推進產業結構變革。它不僅要求創新引領,更強調與地方實際相融合,形成具體發展動力。這一理念旨在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調整,實現與基礎條件的深度結合,促進地方經濟的全面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僅是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更是實現社會全面進步、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由之路。”孔磊表示,我國經濟總量持續擴大、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持續推進,超大規模的內需市場,完整的產業體系,豐富的人才資源,是我們發展的“最大底氣”。

孔磊認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需要地方政府深刻理解新時代背景下的新要求和新挑戰,從而做出戰略性的部署和調整。

他從三個維度闡述了對於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理解:首先,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在全球大變局的背景下,要求地方政府必須適應新的國際國內形勢,進行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其次,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依賴於新技術和新模式的應用,這需要地方政府加大創新力度,引導產業升級﹔最后,新質生產力的實現還需與地方的基礎條件和實際需求相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發展動力。

針對如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孔磊強調了三個方面的考慮:一是自身的責任,認為地方政府有責任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以滿足經濟轉型、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國家在國際競爭中的自主自立需求﹔二是信心和條件,基於我國產業門類齊全、產業鏈完整以及創新基礎雄厚的實際,地方政府應有信心並發揮自身條件優勢,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三是根據地方資源稟賦和實際情況,進行冷靜思考和精准定位,避免盲目跟風,確保發展策略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此外,孔磊還提到了人才政策的重要性。他表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特別是高層次的創新人才。”地方政府應通過建立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為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和事業平台,從而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保障。

“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不要搞一種模式,注重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和特色稟賦,從細分領域、優勢切口切入,處理好舍與得、‘有所為’與‘有所不為’的關系,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法論。”孔磊說。

在具體實施策略方面,孔磊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亦稱“北京亦庄”)為例,北京亦庄具有完備的產業基礎、成熟的產業組織體系和良好的產業生態,把未來產業作為新質生產力培育的核心動力源,一手強科技創新、一手促產業變革,提升優勢賽道表現,抓好新質生產力發展平台建設。同時通過深入分析研究、結合實際進行全面布局,確定細分賽道,按照“一賽道、一規劃、一政策、一園區”,全面推進未來產業進入“春筍狀態”,助力亦庄新城高質量發展。

據了解,近年來,北京亦庄不僅依托北京的科研資源,還吸引了大量的高新技術企業入駐,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為主導的產業集群,並逐步構建起以創新為核心的產業生態系統。

特別是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方面,孔磊介紹稱,北京亦庄憑借自身在新能源汽車、信息技術、軟件算法等方面的技術積累和產業基礎,成功打造了知名的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典型代表。

面對全球化趨勢,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孔磊特別強調了國際合作的重要性。他認為,在全球化的今天,地方發展不能閉門造車,需要開放視野,與世界接軌。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可以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隊伍,提高本地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孔磊表示,“在‘共同的挑戰,共同的責任’的大背景下,國際合作至關重要,我們作為深具開放基因的經開區,將積極尋求與國際伙伴的合作機會,促進經濟技術的交流與合作,利用各自的產業優勢,實現資源共享,促進區域經濟的互補性和增長。”(實習生王焱茹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閱讀】

中國經濟仍是世界經濟“穩定器” 5%增長目標值得期待

加快能源綠色轉型 讓更多可持續發展成果惠及民生福祉

從“高大上”到“接地氣” 遙感技術讓綠色出行更智慧

(責編:楊曦、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