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屈紅燕○編輯 葉苗
去年是債券牛市,許多券商賺得盆滿缽滿,一些券商固定收益部門的獎金甚至近億元。牛市當中一券難求,某種意義上來說,送債券就相當於送現金,而為了拿到券,券商也想出了種種辦法,這些操作正是埋下了日后被查處的禍根。
日前,中信証券固定收益部執行總經理楊輝遭到調查。債券界資深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了其中的一些細節:楊輝正是涉嫌與某東部沿海省份的城商行債券交易員私下勾兌,從該城商行低價買入債券,然后轉手高價賣給該城商行實際已經洽談好的下家,賺取無風險收益。而楊輝的個人收益也最終以部門以及個人獎金的方式得以實現,銀行交易員也從中得到一定的好處費。
上述操作之所以能實現,有賴於兩個關鍵的環境。其一,銀行佔據了債券市場的主導地位,一家銀行就可能持有數千億元的債券,銀行本身對券商所求的十多億元,甚至上百億元的債券量並不敏感,而銀行的交易員按照正常的程序也不能在債券交易中獲利。其二,券商卻有著較高的激勵機制,對於每單交易都有相當明確的提成機制。因為雙方的激勵機制完全不同,個人利益“套利”的沖動也就因此產生。
上述人士舉例說,楊輝的操作可能就是沿著以下的途徑,“銀行交易員將債券以低於市場價1%-2%的價格賣給券商,由於債市價格是波動的,低於1%至2%並不能看出利益輸送,而事實上,由於銀行具有撮合交易的功能,銀行交易員也早已找好了這筆債券的下家,並談好了價格,這個價格可能是高於市場價4%至5%。券商在買入這筆債券后可以馬上轉手賣出,並賺取5%至6%的無風險收益,隱蔽性非常強。”為了回報銀行交易員,券商相關人士也在交易實現后給銀行交易員進行現金結算,而券商對於業務人員帶來的利潤有比較明確的提成機制,券商相關人士日后可以通過獎金的形式得到回報。
在債券市場上,券商還可能存在以下兩種違規方式。一種是通過利益分成的模式,在一級市場上搶到券后,拿到二級市場上拋售。債券市場是很容易形成一致預期的市場,如果債券牛市開始,一二級市場的套利很容易實現,有時短短數天收益可以高達5%-6%,但拿到券並不容易,拿到1000萬元的額度都很難,為了能夠拿到券,部分券商等機構或者個人就對相關承銷商等開出標價,將套利所得利差進行分成。“這一模式近期非常猖獗,害得我們這種通過正規渠道去做申購的都困難。”某業內人士抱怨說。
另外一種是通過“代持養券”的模式,在該模式下,券商可能作為代持方,由於代持會產生一定的收入,比較弱小的券商一般會通過這種模式獲取收益,而為了拿到代持資格,部分券商也可能採取一些操作手段。但業內人士認為,“代持養券”更多是一種逃避現行監管模式下的市場行為,可以看作是一種市場營銷成本,問題的嚴重程度小於上述前兩種利益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