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主席尚福林上周五称,影子银行将是未来重点防控的风险对象。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公认的信托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等影子银行,尚福林还着重强调了小贷公司、租赁、典当、网络融资等游离于银行信贷体系之外的其他融资渠道。他表示,银监会将采取措施规范其融资行为,同时严禁银行提供筹融资便利,以便管住交叉产品套利和控制资金投向。
这一态度值得我们重视。仔细查看一下数据,我们会发现曾经并不起眼的小贷公司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融资渠道。正好央行上周也公布了上半年持牌的小额贷款公司分地区情况统计表,仔细对比一番,我们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结论。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全国共有持牌小贷公司7086家,从业人员约8.3万人,这些机构共计实收资本6252.1亿元,上半年的贷款余额为7043.49亿元。以平均数计,目前国内小贷公司平均实收资本不到1亿元,而平均贷款余额也维持在1个亿左右。
单个小贷公司的规模并不起眼,但是资本涌入的速度却值得关注。央行数据还显示,去年底全国小贷公司数量尚为6080家,这意味着今年上半年小贷公司共新增约1000家。这个增幅,不但带动了全行业实收净资本1000多亿元的增加,也同时带动了上半年全行业贷款余额几乎同等的扩张。只不过,由于受到经营杠杆率的严格限制,小贷公司全行业的贷款余额并没有呈现杠杆式的爆发。
小贷公司的盈利状况如何呢?一些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可见一斑。近期宗申动力就公告称,拟发起成立一家注册资本6亿元的小贷公司。按照测算,这家小贷公司首年的利息收入将达到1.5亿元,净利润7335万元。这意味着,当前小贷公司主营业务的净资本回报率大约在12%左右。
盈利能力并不是小贷公司引起银监会风险关注的原因。银监会的关注点非常明确,是此类金融机构的融资行为,而非其异乎寻常的盈利能力。换言之,就是已经有一些机构在不断突破法规限制,通过各种手段来放大经营杠杆,成为实际意义上的负债金融机构。事实上,类似的案例已经频繁见诸报端。
以媒体曾经报道过的案例计,有的小贷公司试图通过发行定向债券的方式募集资金,比如7月底一度为媒体关注但最终流产的温州小贷债;也有的小贷公司试图尝试资产证券化,以出售自身资产的方式来盘活存量资金,比如阿里小贷所做的尝试;另外,在银行、信托渠道都受到严格限制之后,有的小贷公司甚至成了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掮客,承当起了融资中间人的角色。
如果不予警惕,此类做法无疑会让小贷公司成为银行。因为即便不统计体系外的小贷公司吸收了多少社会资本,光是持牌公司目前6252.1亿元的总实收资本规模已经接近一家国有大型银行。农行2012年年报显示,该行核心资本为7012.93亿元,而农行去年支撑的总资产规模是13.2万亿元。
对小贷公司而言,不仅是经营杠杆的放大让监管部门感到担心,并不透明的资金流向更是其中定时炸弹。由于平台融资、过剩产能的融资需求依旧旺盛,如何防范小贷公司成为这些融资需求新的筹资渠道,显然是银监会将其纳入视线范围内的主要原因。银监会采用的措施也堪称严厉,即严禁商业银行为其提供筹融资便利,希望从源头上卡住资金流入其中。
只不过,这依然会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因为小贷公司只是平台,促使资金涌入其中的根源在于市场需求。如何既遏制不合理的融资需求,又充分发挥其对区域内小微企业的支持作用?这似乎又回到了监管当前面临的老问题上。(罗克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