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弊病:村裡人融不進城裡人生活圈子--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理財頻道>>滾動

城鎮化弊病:村裡人融不進城裡人生活圈子

成  慧

2013年04月26日08:0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進了城,啥時能當上“城裡人”(視窗·我夢想的城鎮化)

  本報記者 成 慧

  【閱讀提示】 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農村居民進了城,要真正成為城裡人還面臨不少困難。城鄉有別,一些人“漂”在城市的邊緣,在城鎮化建設中掉了隊。推進城鎮化,讓進城的人融入城市生活,需要戶籍、養老、教育等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作為支撐。

  融不進城裡人的生活圈子

  ●上了樓,家裡冷冷清清的,想參加集體活動,擔心仍被當成“鄉下人”。

  ——拆遷進城居民 徐仙蓉

  65歲的徐仙蓉去年搬進了湖南省郴州市的新家。

  藍白色相間的樓房裡,現代化家具電器一應俱全,實現了她夢想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美好生活。

  徐大娘告訴記者,她所在的村子被劃定為經濟開發區有幾年了。隨著啤酒廠、建材廠等工業廠房相繼興建起來,村裡的土地越來越少了。

  去年,開發區對村子進行整村拆遷,按人頭算每人可分得30平方米住房,也可以不要住房,選擇貨幣補償。由於兒子大學畢業后將戶口遷至工作地北京,考慮到市裡購物、看病更方便,她和老伴選擇貨幣補償,用這部分錢在市裡買了一套小戶型樓房。

  “剛搬家時,看著衛生間裡的抽水馬桶、淋浴設備,還有廚房的吸油煙機,稀罕了好一陣子呢。”對於住慣了農家大院的徐大娘來說,樓房裡干淨美觀的生活設施給她和老伴帶來很多方便。

  但住了半年多后,徐大娘的煩惱也出現了:

  以前在自家院子裡種菜、晒咸菜、做臘肉,她和老伴經常去街坊鄰居家串門,鄰裡關系十分融洽。吃飯時誰家吆喝一聲,就能聚集十幾個人,十分熱鬧。農閑時大家聚在村口的大樹底下聊聊天、打打牌,日子過得舒坦愜意。

  進了城,上了樓,想做咸菜、臘肉沒地方。兒子工作忙很少回家,她和老伴連鄰居的面都沒見過幾次,更別提串門聊天了。老兩口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看電視、聽廣播。家裡冷冷清清的,“我們沒什麼事兒忙,心裡也空落落的。”

  因為說話口音太重,徐大娘出門時有些底氣不足。在小區花園裡轉悠時,她不知道怎麼跟城裡人打交道,出門去樓下的超市買米買面,也生怕別人笑話。

  社區居委會組織的集體活動,徐大娘也曾報名參加,但她擔心仍被當成“鄉下人”:“我和老伴在這裡人生地不熟,多年在農村生活,說話方式和生活習慣跟城裡人都不一樣,去參加活動,害怕跟大家說不到一塊兒去。”

  “希望社區多組織一些小型活動,讓我和鄰居們多接觸些。”作為拆遷入城的“新市民”,徐大娘也在積極尋求解決辦法,“現在跟社區的幾位鄰居交往多了,彼此熟悉了一些,盼著早日融入城裡人的生活圈子。”

  點評:農村居民進城容易,但要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恐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遠離了鄉土文化,他們要怎樣融入城市的生活圈子?城市不僅要在住房、生活設施上給予進城人員方便,更重要的是從精神和情感上讓他們得到正常的交流,通過營造城鄉一家的氛圍,真正地接納他們。

  小孫女要上學,沒有戶口咋辦?

  ●“雖然過上了城裡人的現代化生活,但一家老小還是農村戶口,孩子上學問題怎麼解決?”

  ——進城農民 朱德良

  北京中關村附近熱鬧的商業街上,朱德良的水果店就在入口處的第一家。

  孫女在城裡出生那年,老朱辭去干了20多年的村會計工作,和老伴進城照顧起了小孫女。這樣,兒子、兒媳有時間忙工作,孩子們也能在父母身邊,不用回老家留守,實在是兩全其美的好事。

  今年是老朱和老伴來城裡的第四個年頭了。賣水果、接送孫女上學是老朱每天的例行“公事”,和兒孫們生活在一起,一家人其樂融融。

  城裡街道寬敞通達,出門就是超市、賣場,住得雖然擠了點,但生活設施比鄉下方便很多,老朱自認為生活和城裡人差不太多。

  他第一次感受到在城裡生活的不易,是在孫女兩歲半時:眼瞅著孫女快到了上學的年紀,全家人商量著盡快在城裡給她找個幼兒園。

  他先在北郊找了一家外地孩子聚集的幼兒園,園裡條件不好,孫女每天放學回來身上滿是蚊子包,哭著不願意再去讀書了。老朱心疼孫女,又把孫女送回老家讀了幾個月,因為不放心孫女,最后隻能作罷。

  和商業街上的鄰居們聊天,老朱打聽到附近一家社區幼兒園接收無本市戶口的小孩入園,條件是要一次性繳納三年共1.5萬元的贊助費。老朱去園裡打聽時,小班30個名額隻剩下三個空缺。他和老伴來不及猶豫,趕緊為孫女辦了入園手續。

  如今,孫女已經讀中班了。老朱覺得,每個月700元學費雖然有點貴,但幼兒園條件好,離家近,而且孫女已經斷斷續續地耽誤一年時間了,能安穩上幼兒園比什麼都重要。

  “小孫女上學記”讓老朱感慨一番:“雖然過上了城裡人的現代化生活,但一家老小還是農村戶口,孩子上學問題可咋辦?”

  老朱說,老家吉林省通化市鄉下的20畝地已經租給別人耕種,3間土房也閑置許久了,全家人都沒打算再回村裡。但想在城裡扎根,又談何容易!兒子來城裡7年了,戶口還沒著落,孫女的戶口也在老家。他們一家就像是城鄉中的夾心人,在哪邊都沒了立足之地。

  明年9月,小孫女就該上小學了,學校還一直沒有著落,這是老朱目前最焦心的事情。

  “我們特別想融入城市,希望政策能給我們這些常住居民一些支持,讓孩子能在城裡上得了學,將來能真正像城裡人一樣生活。”看著在水果店前獨自玩耍的孫女,老朱滿眼期盼。

  點評:城裡的日子看起來很美。但城市往往隻歡迎農民進城務工,而不歡迎他們落戶生根。他們撇家舍業地進了城,卻離真正的城裡人還很遠。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除了解決好進城人員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還要打破城鄉戶籍制度藩籬,為常住居民提供同城待遇。

  城裡工作機會多,可病了老了誰管?

  ●有大把的活兒干,工資收入也高,自己為城市建設出了力,但看病和養老依舊沒有保障。

  ——合同工 孫力軍

  孫力軍的老家在山西一個邊遠山村。沿著曲折蜿蜒的盤山公路,翻越一個山頭,就能看見他和鄉親們的住宅——在黃土高坡上錯落分布的窯洞。

  中學畢業后,孫力軍同父母一起,在十多畝田地上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辛苦勞作,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多少錢,他想去省城闖蕩試試看。

  在太原,他從小餐館最基層的洗碗工做起,后來又從事過收銀員、裝配工、家電維修工,直到去年夏天經老鄉小葉介紹,成為一家大型裝修公司的裝修工人。今年裝修活兒多,平均每個月能多掙300多元。

  “城裡機會就是多啊,工作換了一個又一個,和在村裡種地比起來,現在的工資要高出務農收入好幾倍。”說起自己在城裡的打拼,孫力軍感覺雖然辛苦,但日子過得還不錯。

  孫力軍注意到,自己和老鄉小葉的員工証和老員工們的不一樣。打聽后得知,原來自己不算公司的正式員工,只是臨時簽訂的合同工,工資照常發,但醫療、養老等,公司概不負責交納。“干了不少工作,都沒給繳納過五險一金,再說我平時身體健健康康的,有個小病小痛忍忍就過去了,所以一直沒有在意這些。”

  去年12月,孫力軍犯了牙疼,吃了幾天消炎藥仍不見效。因為沒有醫療保險,他壓根不敢去市裡的醫院打聽。“感覺小診所價格也不便宜,隻能忍著。”孫力軍告訴記者,他忍著牙疼工作了1個多月,過年回家時才去縣城裡拔了牙。

  這場小病讓孫力軍感受到了自己和城市的隔閡。萬一將來哪天生場大病,估計這些年打工攢下的錢都不夠支付醫療費用。不僅是看病沒有保障,自己和公司的老員工們干著同樣的工作,他們年老退休后有養老金做保障,自己卻什麼都沒有。

  有時候,走在省城平坦寬敞的大街上,他一想到自己為城市建設出了力,就感覺美滋滋的,但轉念想到看病和養老問題,又為自己的未來擔憂。

  “相比在老家種地,我更樂意在城裡打工。”但干了這麼多年,孫力軍沒有太多“家”的感覺。“現在講推進城鎮化,能不能給我們這些生活在城裡的外來人口多一些社會保障?起碼讓我能看得起病。”孫力軍說。

  點評:城市為外來人員提供工作崗位,他們為城市建設添磚加瓦,但在城鎮化過程中,這些外來人口的發展往往落后於城市發展。推進城鎮化建設,不僅在於為城市發展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讓外來務工人員在同工同酬、社保繳納等社會保障方面有所改善,讓城鎮化中的外來人員不掉隊。

  延伸閱讀

  城鎮化 看亮點

  江蘇蘇州試點居住証制度

  蘇州市2012年流動人口已超過戶籍人口,是江蘇省內流動人口最多的城市。2011年,蘇州在江蘇省率先試點居住証制度。年滿16周歲的外來人口,凡擬在蘇州生活半年以上,即可申請居住証,而不足半年的,則可申請短期居住証。

  《蘇州市居住証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居住証持有人基本上享有本地居民所享有的市民待遇:可按規定參加社保並享受相關待遇﹔子女入學可接受義務教育﹔享有計劃生育、優生優育等服務,按規定兒童也享有計劃免疫保健等服務。

  廣東深圳

  推進“同城人、同待遇”

  圍繞服務實有人口目標,深圳市2012年新增學前教育補貼、免費婚前孕前健康檢查和基本殯葬服務等8項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項目,初步實現了“同城人、同待遇”目標。

  為了加快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覆蓋,深圳市在教育、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等方面進行了改革,提高外來務工人員和農村城市化人員享受到的公共服務水平。目前深圳市義務教育階段70%以上的學位提供給了非深戶籍學生,將外來務工人員納入失業保險保障范圍等。

  四川雙流

  戶口按居住地登記

  推進城鎮化,四川省雙流縣的經驗主要包括: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和土地綜合整治,因地制宜地建設新型社區﹔通過戶籍與經濟利益、公共服務脫鉤,讓農民享有市民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通過產城一體建設,實現產、城、人的融合發展﹔通過小區自治管理,讓農民“在心理上進城”。

  雙流縣實行的戶口與實際居住地一致的登記制度,剝離了公共服務、經濟利益與戶籍的挂鉤。在此基礎上,全縣完善了城鄉統一的就業、社保、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配套制度,建立健全了以身份証號碼為標識,集居住、婚育、就業、納稅、信用、社保等於一體的公民信息管理系統。通過放寬政策、簡化手續等方式,打破了用指標限制戶口遷移的固有模式。

  陝西107個鎮

  試點統籌城鄉社保

  陝西省選擇具有鮮明特色的107 個建制鎮作為重點鎮,推進城鎮化建設。根據《陝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重點鎮建設推進全省縣域城鎮化的意見》,在重點鎮實行戶口一元化管理。凡進入重點鎮(街辦)的外來人員,隻要有穩定的居住地,有穩定的就業或者穩定的收入來源,均可辦理本人及其直系親屬居民戶口。

  重點鎮(街辦) 試點城鄉統籌社保。凡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的當地農民及辦理落戶的外來人員,實行與城鎮居民統一的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待遇,加快重點鎮居民社區化管理改革。

  (本報記者成 慧整理)

(責編:李棟、劉陽)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