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市场流动性波动中,中国银行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妥善安排现金流,资产负债平衡良好,各项业务正常开展,支付结算正常运行,每天均按时完成清算,从未对任何客户发生过任何支付违约。”6月21日,记者就前一日有媒体报道中行资金违约事件致电中国银行,该行财务管理部有关负责人作了上述表示。他说,中国银行具备专业化的流动性管理能力,始终保持足够的支付能力,有效管控流动性风险。
6月20日晚间,中国银行就有媒体报道该行资金违约事件发表严正声明,称其纯属谣言,损害中国银行信誉,并可能扰乱我国金融市场秩序,影响金融稳定和安全。两个小时后,相关媒体通过网站向中行致歉。
尽管事件至此看似已经平息,但事实上,市场和机构对事件表现出的极大关注,反映了近期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状况的担忧和恐慌情绪。业内人士表示,在中国日益复杂的金融体系中,此次货币市场波动凸显出部分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
事实上,进入6月以后,银行间市场出现资金持续紧张局面,中短期利率均现大幅上涨。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分析,外汇流入逆转以及同业市场杠杆率高企、理财产品监管收紧、银行对自身流动性需求估计不足等因素叠加,共同触发了本轮资金紧张局面。
“今年货币并不紧张,央行也未明显收紧流动性,为何资金价格会暴涨如此?”长江证券分析师刘俊认为,这其实反映的是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导致银行流动性缺口放大,期限错配及负债端结构变化使得银行对于资金面的变化更为敏感。“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资产结构的变化已经无法逆转,市场应该增强对流动性风险的关注。”
“受利率市场化(对息差)和资本监管新规(对杠杆倍数)的双重挤压,商业银行业绩增长压力加大,驱使其主动扩大体系外融资供给,并据此实现超越行业平均的收益率。”中信证券一位分析师告诉记者,由银行主动发起的“影子业务”在今年一季度的总增量可能达到4.4万亿元,占同期融资规模的70%。
上述分析师说,由于金融脱媒,银行大量存款流向表外;信贷总量控制使银行资产规模面临扩张瓶颈,而资金业务成为规模继续扩张的主要来源;加之资本压力日益加大,商业银行对资本占用较少的表外业务更为热衷。目前,同业业务逐渐成为银行一项主要的盈利来源。
但由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可能向表内传递,存在内部收益转移和交叉补贴等行为,因此银行表外业务巨大增量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而今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针对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措施也印证了这一点。
“实际上,流动性风险是银行经常面临的风险。”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认为,近期出现的银行间流动性紧张,说明目前商业银行对流动性管理的水平仍然较低。
尽管中行“资金违约事件”得以澄清,但业内人士坦言,鉴于政府对于经济放缓的容忍度提高,不排除因短期利率高企导致个别机构出现流动性兑付困难的可能。若管理得当,短期的阵痛会迫使银行缩减同业业务规模,并着手修复其过度膨胀的资产负债表。
分析人士表示,调结构与保增长要求流动性管理“紧而有序”,市场流动性正常趋紧并不必然导致市场会出现问题。个别银行违约事件固然与整体资金面趋紧有关,但也反映出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与流动性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
“显然,面对金融脱媒和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尚未做好充分准备。”某大型银行研究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将短期拆借长期化、拆短贷长,造成期限错配,可能引发严重的流动性问题甚至系统性风险。同时,商业银行习惯上过度依赖央行,形成流动性一旦短缺央行就会放松流动性的预期。
应该说,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提高,外汇占款的波动增大,流动性创造机制的不确定性增强。同时,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影子银行体系迅速膨胀,表内表外业务频繁转换,这都增大了市场流动性管理的复杂度,从而导致流动性管理的难度明显加大。
对此,业内专家认为,应当从全球视角研究流动性的新形势、新变化与新挑战,重塑与开放经济体相适应的市场流动性管理新机制。同时,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改革步伐。优化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运作机制,厘清央行与商业银行的权利与责任,避免不必要的市场波动。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流动性异常紧张、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飙升并不会是短期现象。采访中,多家机构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全国流动性状况很可能由此前的总体宽裕转向总体偏紧,流动性趋紧可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东北证券一位分析师分析,从未来的资金市场看,6月25日是当月第三次存款准备金缴款日,6月30日则是金融系统的中期“大考”,银行体系要面对存贷比、资本充足率、动态准备金等多项杠杆率指标的时点考核,因此从资金的供求情况看,未来货币市场资金将持续紧张。
“市场化的深入推进,未来市场变动将会成为一种常态,这中间考验的就是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能力和风险管控水平。”宗良说。
对此,业内专家认为,一方面,应当加强影子银行及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监管,做好相应的压力测试;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本身也要提高认识,改变简单依赖央行流动性支持的传统思路,通过自主的精细化管理应对新的挑战。
“关键是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即根据本行的到期资产或到期负债,做好充分准备和防范。加强对市场的动态的研究与预测,调整内部流程,强化管理手段,全面提高流动性风险管控能力。”宗良说。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