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5日电(记者王宇、王培伟)2013年上半年我国货币信贷增速相对较高,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也比较快,但与此同时,经济增速却表现为逐步回落现象。虽然经济增速仍处于合理区间,但金融和经济数据呈现出的“不同步”现象,已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
“近期金融与经济数据的不同步现象,背后主要还是结构性和周期性问题。”央行在其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
“从结构性角度看,一是传统产能过剩和新增长点不足,更多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等领域,其中土地储备、购置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在项目开工之前并不产生GDP。二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会占用两套资金,放大融资需求。在传统低效产业边际产出递减的同时,新兴产业尚未产生明显经济效益。三是金融深化过程也会使融资环节增加、链条拉长。”报告指出。
此外,金融与经济数据不同步现象的背后,也存在一定周期性因素。央行专家指出,从周期性因素看,在形势和预期不稳时,企业更倾向多储备资金。中国仍处于经济扩张和转型阶段,一直以来经济主体对资金的需求都比较强。企业在有机会获得贷款、债券等融资时,往往都倾向于把钱先拿到手上,在经济形势和预期不稳时更是如此。占有资金不仅可为债务清偿进行储备,并可通过借给其他资金需求者获取收益,而且还可以在经济复苏时快速扩大再生产。
需要指出的是,历史上看,金融和经济数据之间有一定相关性,但严格匹配的情况比较少。资料显示,M2增速与GDP增速之间的“不同步”并不是新现象,如在2003年、2005年及2009年,M2增速均超出GDP增速。比较而言,经济偏热和通胀上行期M2增速与GDP增速偏差较小,甚至会低于名义经济增速;经济景气度相对较低时,M2增速则会明显超出GDP增速。这与企业预期不乐观、投资领域不足从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有关。
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已成为当前我国货币信贷政策的着力点。专家指出,经济结构决定金融结构,提高资金运用效率的关键还是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形成新的增长点和内生增长动力。
“近几年货币信贷增长较快,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一些过剩产能、低效率企业还占用着大量的金融资源,容易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率偏低,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下降。”央行报告坦言。
央行建议,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拓展资金运用空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