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信任的不是企业,不是政府,而是与农民交流的情感
事实上,农夫市集并不是中国的独特现象。台湾中兴大学生物产业管理研究所教授董时睿介绍说,大约20年以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就开始出现专售绿色、自然农产品的农夫市集。现在,定期的农夫市集在美国已经有4300多个,英国则有接近500个。
在周立看来,农夫市集兴起的背后,是人们对工业化农业生产与销售模式的一种反思。“食物本来应该为了人们的生命健康而生产,但大规模、长距离运输的工业化生产渐渐扭曲了这个本质。”周立说。
对袁英华来说,这样新兴的理念曾经离她的个人生活很遥远。直到2008年,三鹿奶粉中含有化工原料三聚氰胺的事件被曝光后,这个都市白领突然感到,“原来在城市里生活也不安全”。
“我要自己去找安全产品才行。”袁英华说,怀孕之后,为了不让“孩子受到污染”,每样吃进口的东西她都要“认真看成分、原产地、追踪新闻”。
不久之后,两位来自北京郊区、希望推广直销的农民来到了袁英华生活的小区。面对袁英华的种种疑问,这对皮肤黝黑的中年夫妇热情地介绍他们的每一种农产品“在哪儿种,怎么种”,甚至细致到“面粉过滤了多少次”。
袁英华开始尝试从他们那里买蔬菜、水果、大米,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而仅仅就在袁英华生活的社区里,同样从这两位农民那儿直接买菜的还有20户人家。
这对农民夫妇坦承,自己的地里“也会用点合格的农药、化肥”。不过,袁英华留意到,卖菜的时候,他们也会“留一些给自己吃”,“这玉米特别好吃,我们都是一从地里摘了就往嘴里塞的”。
这些细节都让袁英华对自己购买的食品越发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