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餐桌的实验还是中产的腔调【4】--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保卫餐桌的实验还是中产的腔调【4】

2012年11月07日08:10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在北京这个大都市里,这群年轻人选择了返回到原始、初级的交易模式。2010年夏天,从美国留学归来的上海女孩常天乐创办了这个市集,试图将生产有机农产品的农户与消费者直接联系起来。

  “比起外边产品上的条形码和成分介绍,我觉得眼前这两个农民更值得信赖。”袁英华说,“大家认识了3年多,他们还认识我的小女儿,这么有感情了,你说他们会用有毒的东西害你吗?”

  “信任”是农夫市集的熟客常常挂在嘴边的词。这儿的农产品大多没有正规的包装或光鲜的外表:青苹果上虫洞密集,花生油瓶子上只有一小张白色标签,手工米酒就灌在农夫山泉的塑料矿泉水瓶里。但熟客习惯直奔某个摊位,“什么也不问,直接付钱拿货”。

  与袁英华一样,冯超起初也会仔细询问农产品的信息。他甚至特意参观过自己经常买菜的农庄,在那里,他亲眼看见农民用装有诱食的塑料瓶子吸引害虫,“用最原始的方法去除虫”。

  这些消费者也相信,时间久了之后,他们会与农夫成为“朋友”。在市集上,冯超不仅买东西,也常常帮相熟的农户看摊子。他发现,农户会主动与自己分享种植经验,“卖东西也不是总断斤算,差不多就行了”。

  在北京这个大都市里,这群年轻人选择了返回到原始、初级的交易模式。袁英华喜欢带着小女儿到市集上与农户聊聊天,感觉“很亲切”。“我相信的不是企业,不是政府,而是与农民交流的情感。”她说。

  “绝大多数参与农夫市集的人还是相信农民,他们相信农民不会毒害他们。”周立分析说。

  “这菜这么贵,我都不敢炒啊!”

  不过,在目前参与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30家农户中,29家的生产者其实都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与他们的顾客一样,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本是生活在大城市里的白领或打工者。出于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又或个人信仰,他们有的选择返回老家的乡村,有的决定下乡租些农田,经营小农庄。

  冯超觉得,自己通过选择买什么菜,可以让这些“少用化肥、农药”的小农庄“至少为环保作了一点贡献”。在这群农夫市集的忠实消费者眼里,他们选择的消费方式不仅意味着安全,还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范冬雨则认为,自己可以通过消费,促进“公平贸易”。“我希望农民也能过得更好,他们获得价值链上的最大一块利益,这是我所期待的理想社会。”范冬雨说。

(责任编辑:郝帅、乔雪峰)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