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启大桥
2012年12月27日,沪苏浙三省市交通管理部门在上海签署了交通运输行业安全、应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各方将开展跨地区、跨部门应急联合演练,提高应急协同处置能力,保障区域综合交通一体化建设。
随着长三角路网建设的加快,长三角各省市之间的联系日渐密切,推动长三角区域内的资源得到更为灵活有效的配置。在一体化进程中,上海正日益发挥资源配置的平台作用。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崇启大桥通车一年来,总车流量为2514864车次。2012年前三季度,启东接待游客167.05万人次,同比增长13.18%,实现旅游总收入17.84亿元,增长15.66%。
正是看到了打破天然屏障的巨大优势,长三角铁路、公路建设迎来新一轮建设期:上海至南通的沪通铁路已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立项,建成后,南通至上海车程将缩短到1个小时;苏州连接上海地铁的S1线昆山花桥段也将由规划变成现实。铁路、地铁之外,公路、桥梁建设更为迅猛,浙江境内的杭长高速全线通车,宁波象山港大桥正式通车,江苏两座长江大桥——泰州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四桥也建成通车。这些公路、桥梁的建成通车直接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假期群众出行带来了便捷,更为未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长三角已形成以上海、南京和杭州等16个城市为骨干的城市群,总体呈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
△上海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演变,来源于自身的转型发展。
△上海正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成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所长郁鸿胜告诉记者,新世纪以来,长三角各地越来越意识到交通一体化的重要性。以象山港大桥为例,大桥通车后,直接让象山融入“上海三小时经济圈”,这将极大助力于宁波—舟山港口群的集疏运体系建设,使其成为国际级的航运枢纽。
“条条大路通上海”,这让上海的平台作用更为突出,让上海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各地前来招商引资、产品推荐、展示形象的重要城市之一。比如,2012年10月,来自新疆318家企业的1179种名特优农产品在上海集中展示,2012年12月,哈尔滨近百家农产品龙头企业汇聚上海,举办哈尔滨绿色农产品展销会。2012年全年来上海招商引资的省市更是络绎不绝。
去年11月,山东滨州在上海举办招商会,滨州副市长王文禄告诉记者,对于长三角乃至全国来说,上海是一个资源汇聚的平台,在这里不仅能够展示形象、招商引资,还能够从这里走向世界,也能够让世界各地的朋友从这里走向内陆。可以说,上海不仅是一个平台,而且日益成为各地广交朋友的舞台。
不少将总部设在上海的外资企业深刻地感受到了上海的转型变化,进行了主动选择。已经在江苏昆山建设3家工厂的德国福伊特就是如此,福伊特造纸亚洲区总裁刘明明告诉记者,将总部设在上海,将生产企业设在江苏昆山,一方面可以发挥上海信息、资金汇聚的优势,另一方面利用昆山邻近上海,人力土地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类资源,促进企业发展。
△一年多前,连接上海崇明和江苏启东的崇启大桥正式通车。
△启东到上海直线距离只有50公里,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从启东坐船到黄浦江要7个多小时。
△崇启大桥以及长江隧桥开通之后,从启东到上海浦东只要半小时。启东人不无兴奋地说:“启东直接从接轨上海变成了融入上海。”
长三角一体化需要长三角区域内各个省市的协调配合。在企业进行主动选择,加快在长三角资源配置之际,也时时会遇到各类制度层面的硬约束。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表示,目前长三角已形成以上海、南京和杭州等16个城市为骨干的城市群,总体呈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但也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长三角各城市虽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功能体系,但在大而全的模式下,许多城市产业结构类似、主体功能雷同,甚至城市框架、建筑风格等也大同小异,缺乏必要的分工,尤其是各个城市之间还缺乏体制与机制层面的深度合作。
有专家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体制与机制深度合作发展已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长三角区域必须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从根本上打破以行政区划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同时还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强化政府引导,推进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
体制机制层面的屏障也在逐渐打破之中。不久前,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建设协作第五次联席会议召开,来自国家口岸办、沪浙皖苏4省(市)的27个口岸城市代表、口岸查验机构、港口铁路运输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不少代表表示,将主动加强与长三角各个口岸的联系,积极探索合作新领域。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