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尾,物价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2%,非食品价格上涨1.7%。另据调查,12月份华北地区菜价上涨最多,平均涨幅达31.3%,个别省份接近40%,有的市县甚至接近70%。
近年来物价上扬,都是蔬菜、肉类、粮食等食品类价格充当急先锋。这与食品在消费物价指数(CPI)中所占比重较大有关,同时也说明,稳定和增加农产品供给是一项基础性工程。毕竟,民以食为天,不能只有吃得贵的时候,才想起农民和农业来。
如果农民种粮种菜得不到合理的收入,就很难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因此,需要保持国家粮食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加大强农惠农力度,采取更有力的综合性措施增加农民收入,继续适当提高主要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水平,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如果粮食生产成本大幅上升而粮食不能涨价,这意味着农民将为稳定粮价买单。农民利益受损,直接威胁到粮食生产,短期或许还能够维持粮价稳定,最终结果仍然是粮价上涨。
目前主要是通过减免农业税等形式支农,但削弱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主要还是农资价格的快速上涨。对农业化肥、杀虫剂、农用工具、农业机械等农业生产物资实行退免税有利于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在稳定粮价的同时增加农民利益,是财政支农的新途径。农业零税率是国际通行做法,应尽快将目前的农资综合补贴措施推进到零税率层次,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此外,要让掌握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逐步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主体。大力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共同体。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民粮食经济合作组织等粮食市场主体。发挥粮食行业协会等各类中介组织的作用,构建新型粮食购销服务网络。
尤其需要提及的是,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是防止物价剧烈波动的最好方法。农产品表面贵,实质上反映的是农户在产业流通链条中处于弱势地位和产业链上利益分配关系的失衡。农产品“过山车式”的价格波动给农民造成不小损失,而薄弱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也会妨碍国民经济的应有复苏。
由于现在的蔬菜等农产品消费基本依靠远距离运输。一是要发展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缩减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间的流通链条。农产品流通体系主要包括批发和零售两大环节。在批发市场体系中,应鼓励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经销商通过代理等方式与主要的生产产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在零售市场体系中,又分为农贸市场和超市两大体系,应扩大农贸对接、农超对接模式,鼓励增加对接合作社的数量和对接的商品品种。引导农产品连锁超市建立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积极发展订单农业。
此外还需要重点加强批发市场建设,扶植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整个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中心环节和主渠道。批发环节功能的完善需要从推进批发市场建设和培育农产品经销商人手,要引导经销商实现公司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政府应该采取更多政策倾斜手段,给予更多投资优惠和税费减免措施培育大企业的发展,以利于今后行业的整合。
往日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