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2013年物价总水平将保持基本稳定--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财经频道滚动新闻

国家统计局:2013年物价总水平将保持基本稳定

2013年01月18日11:43    来源:中国经济网    手机看新闻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8日讯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3年1月18日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发布会上介绍了201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马局长刚才提到2011年我们首要的调控目标就是通胀,但是2011年每月5%或者6%的数据还是让人觉得非常沉重。现在2012年12月数据确实有回暖的迹象,2013年会不会出现像2011年那样的通胀压力?另外,这种通胀压力来自哪些方面?第二,农村居民收入连续第三年超过了城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哪些?未来这种势头还能持续多久?

  马建堂:

  大家都非常关心我们国家的物价走势,去年12月份,CPI有所反弹,不叫回暖,经济叫回暖,物价叫反弹,大家很关心这个反弹是季节性的还是趋势性的。我刚才实际上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2012年12月份CPI的反弹还是比较多,它的主要因素,我个人认为应该还是季节性的蔬菜价格上涨。

  我为什么说这是主要的原因,而不是全部的、基本的原因。2012年,随着经济企稳回升,物价,包括CPI,也包括PPI,涨幅确实有所增加。所以,物价的变动和经济变动是一致的,经济过热、过旺的时候,物价一定过高,为什么?需求偏大。经济过冷的时候,物价一定往下掉,甚至出现通货紧缩,为什么?因为需求下来了。

  2012年随着经济在企稳回升,从2012年8月份PPI最低下降3.5%,已经回升到了上年12月份的-1.9%。CPI加上季节性的因素,也加上经济在企稳,总体上月度涨幅也是略微有所提高。

  2013年物价走势,应该说推动物价上涨的压力和控制物价上升的因素并存。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或者物价上涨的压力,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输入性通胀的压力还是存在的。主要是一些发达经济体都在采取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这样一来,可能对中国的物价产生波动和影响。二是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资源环境等成本,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总体上讲还是一个上升的趋势。至于劳动力的价格,我刚才已经讲过。土地总是稀缺的,大家现在对环境损失的定价越来越高,这些因素决定了未来一段时间要素成本的上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2013年还存在着控制物价上升的有利因素,包括粮食、肉类、棉花、油料、糖料,2012年是丰收、增长的。CPI上涨里面,食品价格占比较大的比重,2012年农业的丰收为2013年物价的稳定打下了一个很扎实的基础。

  第二方面有利因素,工业领域、工业制成品总体上生产能力过剩、产能利用率比较低。2012年四季度,工业制成品的产能利用率80.1%。只要产能利用率不是特别高,产能有过剩,就一定不会存在着大的物价上涨的压力。为什么?因为供给有余力,供给有潜力,需求增加一点,供给很快就能上来,现成的生产产能就可以发挥。所以,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决定了工业制成品2013年总体上的稳定。

  第三方面有利因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2013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稳定物价的关系。

  综合上述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一方面我们确实对于通货膨胀不要掉以轻心,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只要调控得当,2013年一定能够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或者说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您讲过的2011年的情况,我个人认为是不会出现的。

  还有一个问题,因为问题都比较大,我尽全力回答好。正如您所讲的,2012年,不只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都快于GDP的增速,而且农村居民的收入实际增速也快于城镇居民。农民收入为什么增长得快?我们要具体进行一些分析。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包含这样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售卖农产品的收入,第二部分是打工收入,第三部分是转移性收入,第四部分是财产性收入。打工收入或者工资性收入,是去年农民收入增量最大的一块,为什么能增加?第一,农民工总量增长了3.9%;第二,农民工月收入比上年增长超过10%。再来看一下售卖农产品的收入。这个收入增加一个是量的增加,还有一个就是价格增加。2012年,猪牛羊禽肉类产量增长5.4%,粮食产量增长3.2%,种植业产品价格增长4.8%,量增价升。

  第三,转移性收入。去年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力度,改善农民的生活,注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医保标准的提高,低保的全覆盖。去年,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增幅高达21.9%。2013年或者今后一段时间,农民收入是不是能够保持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势头,关键在哪里?关键在于农业生产能不能持续稳步增长,关键在于农副产品价格能不能在兼顾城市消费者和农民利益的同时,有一个稳步的提高,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来源:中国经济网)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