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棒平台融资
城投债发行高烧不止今年或超万亿
本月中旬,上海某券商债券投行负责人正在为如何分配城投债份额左右为难。其1月份承销的AA+城投债认购倍数高逾10倍,投资者趋之若鹜,但数量十分有限。
这是当下城投债市场火爆异常的一个缩影。
自去年初以来,城投债“接棒”平台贷款,为城镇化提速“输血”,2012年全年发行量翻番,同比增148%。去年末,针对市场火爆下的不规范行为,监管层十天内火速连发两文,加强对城投债的发债风险管理,也明文禁止地方政府通过财务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违规举债。
尽管监管趋严,再三进行风险提示,但城投债市场仍旧高温不止。《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被视为史上最严厉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规范文件之一,不仅未“浇灭”投资城投债的热情,反而“催火”了城投债市场。有券商预测,在去年高增长的基础上,2013年城投债仍将狂飙突进, 发行规模或达万亿元以上。
而火爆的背后,毋庸置疑的是,隐性担保、评级资质下移甚至城投债的划分标准未统一,都在制约着城投债市场的健康发展……
⊙记者 王媛
提示风险 城投债缘何还会受捧?
受益于资金面回暖,四部委的通知限制回购并提升了债项担保门槛,令存量城投债因有政府偿债担保,且优势明显,在二级市场上受到了追捧
“最近实在忙得喘不过气来,市场都在争抢好资质的城投债。”1月中旬,上海某券商债券投行经理高兴又无奈地告诉记者。
令他高兴的是,其承销的城投债项目不愁销路;无奈的是,“总量有限,不给谁都不好,都是老朋友。”
不仅一级市场火爆,元旦后的二级市场,城投债价格也节节走高。本月初至记者发稿时,交易所城投债整体下行约20-30个基点,基本回到了去年7月的牛市水平。
这是2013年初城投债市场重现火爆的缩影,恰恰出现在发改委等部委半月内连发两文之后。
2012年12月20日,发改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强化企业债券风险防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首次提出以资产负债率为“抓手”,严控城投债发债风险。十天后,财政部、发改委、央行、银监会四部委又联合发文,《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不期而至。
而就在1月22日, 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表示,要特别关注地方融资平台公司风险防范问题,进一步指导下级国资委密切关注系统内融资平台公司的运行,加强对其经营模式、治理结构、融资规模和偿债能力的跟踪监管。
这也是继2012年底发改委整肃、四部委联合发文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被第三次的警示风险。
接连提示风险,城投债缘何还能继续受捧呢?
对于本轮城投债上涨原因,市场人士指出,受益于资金面回暖,四部委的通知限制回购并提升了债项担保门槛,令存量城投债因有政府偿债担保,且优势明显,在二级市场上受到了追捧。
在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费方域看来,地方融资平台借助信托、租赁等渠道输血,实际上是影子银行的一种存在形式。四部委的通知,意在令公益性项目举债远离影子银行。
他认为,两个通知不是为了限制地方政府融资,而旨在规范解决地方政府融资问题,防范风险。其落地将有助于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有利于明确融资平台的职能界限、资产和资金渠道,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这意味着,在银监会对平台贷款持续“降旧控新”、城镇化概念发酵的背景下,随着表外融资渠道的收紧,地方政府对城投债的依赖将有增无减。
监管介入 城投债风险因何难除?
由于发行主体很难依靠自身财务状况偿还债务,同时,面对城投债资质下移的客观事实,滞后且虚高的评级,削弱了评级公司揭示风险的作用
“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到金融问题时,非常不同寻常地提出要守住底线,这就是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底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去年底在上海金融创新论坛上指出,2013年,影子银行很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再加上地方融资平台,或将引发区域性风险。
对投资者而言,风险本应是最先考量因素。尽管2011年云投债风波记忆犹新,但有了2012年山东海龙、江西赛维等数起信用债“兜底”先例之后,市场对城投债的信用风险似乎已不足为虑。
但实际上,面对城投债表面上的放量发行,暗藏在其背后的风险仍难以根除。
首先,在目前主营业务盈利较弱的情况下,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仍主要依靠的是政府补贴,而政府补贴力度将随国家政策变化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水平而起伏,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因此,由于发行主体很难依靠自身财务状况偿还债务,而主要依赖于政府补贴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增加了债务偿还的不确定性,投资者要求更高的票面利率作为风险补偿。”中债登在2012年债市报告中指出。
其次,更显而易见的风险在于,面对城投债资质下移的客观事实,滞后且虚高的评级,削弱了评级公司的揭示风险作用。
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城投债中AAA级发行人发行的债券规模呈明显下滑态势,已由2008年的40.11%下降到2012年的15.86%;而AA等级发行人的城投债发行量占比则从2008年的32.38%上升到2012年的47.34%。
这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根据发改委的最新通知,将定期组织对评级机构评价,对评级质量差、风险揭示严重缺失的评级机构,将实行禁入制度。
就在2013年1月8日,交易商协会也发布了我国首个针对评级行业的自律指引,进一步规范评级虚高、跟踪评级不及时甚至以价定级等现象。
“此外,地方政府为城投债提供隐性担保,已经成为市场默认的潜规则。”中债登报告指出,尽管城投企业至今未出现一笔违约,但由于地方政府信息不透明,投资人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情况不了解,更加大了投资人判定城投公司资质的难度。
而市场人士指出,更为危险的是,由投资者结构带来的持有风险。华夏银行首席财务官宋继清指出,由于大部分城投债由商业银行持有,其风险实际上仍停留在银行体系之内。
虽然目前市场上并无公开的城投债持有人数据,但据业内人士对记者透露,银行理财、基金、券商所持城投债都在稳步增长,预计随着未来投资者结构的多元化,若一旦发生信用风险事件,冲击风险也会较以前有所分散。
充满争议 怎么就成了最看好品种?
一方面,新一轮城镇化加速推进,需要资金持续补给;另一方面,与影子银行相关的融资渠道均被堵死,地方融资平台“如鲠在喉”
新年伊始,来自承销商和投资者的市场反馈,也印证了地方政府强烈的融资需求。
“现在来看,我们2013年城投债的项目数量,比去年几乎翻了一倍。”上述券商投行经理告诉记者,他们最近新发的一只主体和债项均为AA+的城投债开局火爆,认购倍数则高达逾10倍。
二级市场亦是如此。1月中旬,本报对包括银行、券商、基金、保险、私募等近30家机构的债市调研中,城投债成为2013年机构最为看好的品种。
旧的融资渠道受阻,新的资金从何而来?一方面,新一轮城镇化加速推进,需要资金持续补给;另一方面,与影子银行相关的融资渠道均被堵死,地方融资平台“如鲠在喉”。2013年的城投债市场,注定又是充满争议但却又如火如荼发行的一年。
事实上,在刚过去的2012年,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令城投企业到期贷款得以展期,银行对城投债发行主体的借款稳步增长,信托资金大量投向基础产业,城投企业的债券融资渠道更加多样化,而城投债早已“接棒”平台贷款,增速惊人。
根据中央结算公司登记托管的数据,2012年全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城投类债券累计已达6367.9亿元,较2011年增加3805.9亿元,同比增长148%。
此外,在整体信用债市场中,城投债占发行总量的“分量”也越来越重。2012年城投债发行总量占信用债发行量占比达34%,较上年同期上升14个百分点。
在城投债爆发式增长的同时,2012年城投债发行形式也“翻新”提速:从原先的企业债为主体,变为中票、短融齐上阵,另外还新增了非公开定向债券融资工具和资产支持票据等新品种。
事实上,四部委的通知虽然堵住了信托等表外通道,但面对今年城镇化大发展,地方政府融资将更依赖城投债市场,已成为市场共识。
对于2013年的城投债发行量,据国信证券初步测算,今年全年的城投债净供给量为10000亿元,累计发行量将达到1.1万亿元。东方证券则预测称,全年城投债净发行规模可能达到8000亿至10000亿元。
鱼龙混杂 “阳光城投”何时实现?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城投债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目前城投企业的名称来看,真可谓“五花八门”。从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基础设施投资公司、交通控股公司,到交通建设投资公司、电力投资公司、铁路投资公司、投资公司、高速公路公司、经济开发区开发公司等,令人眼花缭乱。
但事实上,何为城投类企业,目前监管层尚无标准统一口径。基于此,业界将基础设施、综合、园区定义为窄口径的城投企业;而高速公路、地铁、水务、燃气等定义为宽口径的城投企业。
这将直接影响到城投债的发债成本。国泰君安研究所债券分析师李清告诉记者,包含政府信用在内的城投债,发行利率高于企业债并不合理,因此,只有明确城投债的范围和口径,才能降低企业发债成本,也有助于城投债健康发展。
“建议银监会定期将地方融资平台判断标准予以公布,以便于市场进行跟踪研究。”中债登在报告中呼吁。
这仅是阻碍城投债市场健康发展的一方面,更为严重的是,过去两年来,城投企业出现的资产注水、核心资产转移、发债主体随意组合的负面事件,揭示了目前在信息披露制度上的漏洞。
费方域指出,目前城投债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不阳光、不透明,阻碍了城投债的健康规范发展。
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城投债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城投债适时向市政债转型,可将地方政府的隐形担保显性化。”中央结算公司也呼吁,目前,城投债为地方政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地方政府为城投债提供隐形担保的模式,事实上,已使我国城投债具备国外市政债的大部分特征。
尽管关于市政债的呼声由来已久,但受《预算法》限制,我国市政债的探索还一直在路上。
作为一直呼呼预算法应细化地方债条款的学者,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微博)强调,应该用透明、受公众监督、有利于控制风险的地方债去替代地方融资平台和其他一些隐性负债,同时又保持地方政府通过融资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正面效益,这才是比较周全、合理地对待地方债务和地方融资体系建设的态度。
■新闻背景
市政债
国外的市政债是指:地方政府或授权代理机构发行的、以地方政府信用为保障的有价证券,所筹集资金主要用于城市公用设施的建设。
从成熟市场的实践来看,市政债券发行量最大的国家是美国。截至2012年11月末,美国市政债存量已达37194亿美元,占美国债券市场存量的9.86%,高于我国目前城投债的占比5.72%。
根据信用基础的不同,美国市政债券分为一般债务债券和收益债券两大类。
中债登在日前发布的2012年度债市报告建议,我国可借鉴此模式,引导城投债逐渐向市政债过渡。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建设,如要求地方政府公布财政收支状况、出台市政债免税措施等,鼓励城投债朝着更为阳光、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