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就业不愿进工厂 待遇低环境差是主因--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财经频道滚动新闻

“90后”就业不愿进工厂 待遇低环境差是主因

2013年02月07日08:47    来源:半月谈    手机看新闻

  “进机械厂?不干,太累了。”近日,在重庆市北部新区举行的一次招聘会上,19岁的李良杰面对递来的招聘简章,立即摇头走开。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像李良杰一样的新生代劳动力,越来越多的不愿在制造业企业就业,大中专学生、农民工都出现这种倾向。与此同时,随着劳动力供给形势变化、人才培养结构失衡,我国制造业产业技术工人或将面临长期紧缺的隐忧。

  “80后”“90后”不愿进工厂

  来自重庆綦江区的郑和贵毕业于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专业,今年21岁的他先后在重庆一家大型电子加工厂、涪陵一家机械厂工作过,但都因“加班太多”“工作太累”很快辞职,现在他准备找一份网站或者公司计算机维护的工作,“只要工作环境好,不经常加班,月工资有2500元就行”。

  27岁技工喻小洪先后在重庆主城区多个轴承制造厂工作过,2012年下半年,他选择转行到一家电器销售公司做销售员。喻小洪说:“搞机械加工虽然能学一门过硬的手艺,但又脏又累,危险性也很大,不是年轻人久呆的地方。”

  作为劳动力需求大户的各类制造业企业,也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这一变化。重庆秋田齿轮公司主要生产摩托车、汽车变速齿轮,一线工人常年保持在3000人左右,近几年,工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年轻人越来越少,高学历的也在减少。

  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张树瑜介绍,三四年前,企业招工要求年龄30岁以下、高中学历,职业学校学生进厂要经过反复筛选,但近两年进厂的大部分是35岁左右的农民工,20来岁的年轻人大多不愿干这行,“最近公司参加全市职校生大型招聘会,开出了不错的待遇条件,但只收到十几份简历,最后来公司见习的一个也没有”。

  重庆斯瑞人力资源公司项目经理张锐代理了多个企业的招聘项目,其中某铝业加工企业招聘普工200名,要求35岁以下、高中学历,提供2800元至3500元的月工资、办理“五险一金”、提供员工宿舍及食堂,但一周时间里仅有20多人签订意向协议;而另一家地产公司招聘20名月薪2500元的物业管理员,却吸引了上百人投简历,其中还有不少大学本科生。张锐说:“宁愿拿较低工资搞服务业,也不愿进工厂,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择业取向。”

  重庆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宋飞也认为,对于 “80后”“90后”新生代劳动力来讲,制造业就是艰苦、劳累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人不愿从事制造业,而愿意选择相对轻松的服务行业,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待遇低环境差 年轻工人留不住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制造业企业仍停留在以低人力成本换取利润的阶段,薪资水平偏低、劳动强度较大、工作环境较差,不能适应“80后”“90后”的职业要求,是导致年轻技术工人难招收、留不住的关键原因。

  “工资待遇偏低是最直接原因。目前,大多数制造业企业还没有把劳动力当作资源要素来对待,仍然视工人为成本负担,并且想尽办法压缩这一成本。”宋飞说,2011年重庆市私营制造业年平均工资仅为25955元/人,非私营制造业年平均工资为36654元/人,分别低于私营企业和非私营企业平均工资水平5%~10%,加上不少制造业企业工作环境差、成长空间狭窄,导致很多年轻技能人才不愿从事一线工种。

  重庆沙坪坝区中梁镇的冯春林高中毕业后在一家微车制造厂做过一年装配工。“在工厂一天工作10个小时,月薪只有2000多元,太不划算。以后不打算进厂了,准备找一个销售门店去打工。”冯春林说。

  长期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招工服务的重庆联英公司华新人才市场总监万晓东表示,几年前,“进工厂”还是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农民工的求职选择,但如今的年轻人求职选择面宽广得多,观念也大不相同,不仅要求待遇好,更在乎工作环境和个人成长空间,而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够好。

  赛力盟机电公司是一家生产各类工程发电机的制造业企业,有1200名一线工人,近两三年来,每年流失的青年技术工人都在50人以上。公司副总经理莫隐侠说,主要是嫌脏嫌累,搞机械加工大多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加班时间也比较多,不少年轻工人宁愿转到工资低一些但工作轻松一些的服务行业,比如,公司不少青年技工就跳槽到轨道交通公司做维修员。

  青年人流失或致产业工人长期紧缺

  部分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在“80后”“90后”就业“去制造化”的同时,我国适龄劳动力供给形势也在发生变化,加上人才培养结构失衡,产业技术工人紧缺或将成为长期困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大隐忧。

  宋飞认为,多年来,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读书就为上大学”的导向,年青一代宁愿去上一个不入流的大学,毕业即失业,也不愿就读职业技术学校熟练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从而造成一方面大量制造业企业用工难,另一方面大批高学历人员就业难。

  以重庆为例,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十二五”期间将重点打造电子信息、汽摩、装备制造、医药、材料、轻纺、能源等七大支柱产业,对产业工人的需求将急剧膨胀,未来3年内累计需新增150万产业技术工人。而过去5年,重庆全市职校培养的技能人才仅100余万人,目前的供给形势和培养模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李勇说,只有改变制造业工人“脏累差”的境遇,才能吸引更多的“80后”“90后”加入产业工人大军。

  李勇建议,在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中,要重点解决产业工人收入偏低的问题,真正体现一线工人的劳动价值,形成“劳动值钱”的社会氛围;要在减轻制造业税费负担的基础上,逐步提升企业工资标准。同时鼓励、支持制造业企业进行生产自动化改造,不断降低工人劳动强度。

  宋飞则表示,要引导青年人投身制造业,还要全面加强职业技术教育,让他们在其中得到真正的成长和成就。宋飞说,一个社会的人才培养格局是否合理、先进,不仅在于造就了多少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更在于人才队伍结构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研究型人才,但更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产业工人,建议进一步调整完善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构比例,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大力提升职校教学质量,鼓励、引导更多适龄青少年就读职业技术学校。”宋飞说。(《半月谈》记者 张桂林)

(来源:半月谈)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