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地区优势 把握合作机遇--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财经频道滚动新闻

关注地区优势 把握合作机遇

2013年03月11日07:50        手机看新闻

  非洲温和增长势头将延续

  本报驻约翰内斯堡记者马海亮

  不少经济界人士认为,非洲经济在2013年和2014年面临的挑战将更为严峻,经济增速难以恢复到2010年5%的高水平。然而,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非洲经济与新兴经济体市场合作的结构性变化,将使未来2年的非洲经济保持温和的增长态势。

  2013年开年以来,非洲国家担心的外部市场需求下降、原材料商品价格逐渐走低、通货膨胀走高、货币持续贬值等问题毫无改善迹象,此间经济观察家因此对今年非洲经济走势多持谨慎态度。

  尽管非洲经济在世界经济增长放慢的不利大环境下能够保持温和增长态势,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严峻。首先,欧洲仍占非洲国家总出口份额的23%,依然是非洲主要的贸易伙伴。从目前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问题显然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非洲出口增长将面临更大的压力。此外,去年以来,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也普遍放慢,这给非洲出口增加了新的压力。

  不仅如此,北非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增长走势也有显著差异。北非一向是非洲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非洲大多数经济最不发达国家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自2009年以来,非洲经济经受了全球性经济衰退的冲击,而北非国家又雪上加霜经受了政局动乱的重创。2011年,北非动乱的3个国家经济增长大幅下滑,突尼斯从2010年的4.2%降至负1%,埃及从3.3%降至2%以下,利比亚经济萎缩了41.8%。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有47个国家,是非洲经济的主体。该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大致可分为石油出口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三个类别。总体上,石油出口类国家平均经济增长率大约在6%的水平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在4%的水平上,而低收入国家2012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在5%的水平上。

  为应对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复苏前景迷茫的挑战,非洲国家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在非盟主导下,非洲国家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推进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非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进程,扩大非洲国家间的内部贸易。以南非为例,南非对外贸易的15%至16%已经转向非洲大陆国家。此外,向东看已成为当前多数非洲国家对外经济政策调整的取向。这一政策走向使非洲在抵御欧美经济衰退冲击中获得了新兴经济体的支撑和拉动。

  与此同时,非洲与金砖国家的经济合作也取得了积极成果。10年前,南非对金砖国家的出口只占南非总出口的4%至5%,2010年上升到23%。本月底,在南非德班召开的第五届金砖国家峰会上,非洲国家部分领导人将与金砖国家领导人举行对话会,共商合作大计,这预示着非洲经济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东盟 RCEP前景看好

  本报驻雅加达记者李国章

  东盟10国与中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韩国、新西兰等6个对话伙伴国之间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将于今年5月正式启动。据印尼贸易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有关国家代表将于本月底在印尼巴厘岛举行预备会议,为谈判奠定基础。按照计划,第一轮谈判将涉及货物、服务、投资领域自由化程序和相关承诺。

  印尼贸易部有关负责人表示,RCEP谈判重点为服务贸易领域自由化,目前相关国家均同意于2018年将货物贸易关税降至较低水平。目前,亚洲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正从制造领域向服务领域转移,印尼贸易部已将服务贸易的发展纳入政府中期发展目标。

  RCEP发展进程十分迅速,何以如此?首先,过去11年,多哈回合谈判一直限于纸上谈兵和喋喋不休的争论,相当多的经济体有意在服务贸易开放领域另辟蹊径。

  其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市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打击下持续低迷,货物贸易总额的增长率从2010年的13%下降到2011年的7%。另据世贸组织预测,2012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将放缓至3.7%。

  第三,在全球经济低迷的现阶段,服务贸易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提高分工地位的重要手段。随着货物贸易增速放缓,各国都在寻找新的贸易增长点。服务贸易因此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成为国际经济的竞争焦点和合作热点。

  第四,近年来,以东盟10国、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为主的亚太经贸合作顺水顺风,而以亚太国家为主导的RCEP具有极强的地缘政治和区域经济互补优势。东盟国家与6个贸易伙伴国中的大多数已建立了自贸区,尤其是东盟—中国自贸区,在亚太地区各经济体之间的经贸合作中发挥了示范性作用并惠及整个亚太地区。

  虽然以服务贸易领域自由化为重点的RCEP谈判涉及面广、难度很大,但考虑到RCEP对“10+6”经贸合作带来的长远利益以及对地区经济融合起到的积极作用,上述16个国家对RCEP谈判的信心和积极态度就不难理解了。从目前看,亚太国家自主的RCEP比由美国主导的TPP基础更牢靠、权利更平等,利益更“实惠”,操作性更强,发展前景更广阔。

  中亚经济低速前行

  本报驻中亚记者李垂发

  由于世界经济仍处于低迷不振的困境,中亚国家虽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保持了经济增长的大趋势,但增长速度普遍放缓,总体经济形势不如往年。2012年中亚五国经济增长速度均低于上一年,未达到原先预计的目标,陷入经济复苏缓慢,后劲不足的困难局面。

  在制定2013年经济发展计划时,中亚国家从目前实际情况出发,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个共同的经济发展基本思路,即“不求高速度,但求稳增长”。除吉尔吉斯斯坦因去年经济出现了负增长,2013年提出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外,其他中亚国家均确定了保持或略低于去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其中哈萨克斯坦将2013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定为5%、乌兹别克斯坦为8%、土库曼斯坦为11%。

  综合分析认为,中亚经济发展主要面临三大困境:一是消费需求不旺制约了生产的发展。中亚国家外贸总额虽然呈增长趋势,但出口处于很困难的境地,出口少、出口难的问题将继续困扰中亚经济。二是资金短缺成为制约中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中亚国家国内资金严重短缺,用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为了保障经济运行,中亚国家不得不大量举债,致使一些国家债台高筑。如塔吉克斯坦外债占GDP的29.7%;吉尔吉斯斯坦外债在GDP中的比重高达50%。三是资源型、劳务型的经济特点阻碍着国内生产的发展。为保持经济发展,中亚国家纷纷扩大资源开采,增加资源出口,以赚取更多外汇,弥补国内生产建设资金不足。劳务输出收入成为中亚国家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据估计,中亚国家每年从劳务输出中得到的外汇收入约为80亿美元至100亿美元。目前中亚经济越来越依赖于资源出口,其经济资源性的特点更加突出,依赖资源和劳务出口保持国内经济发展的做法越来越盛行,这势必导致国内基础工业和农业发展严重滞后。

 

  西亚北非经济分化明显

  本报驻利雅得记者王俊鹏

  2012年,西亚北非各国经济发展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格局。埃及、叙利亚等国家受政治因素影响导致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完全停滞;沙特、卡塔尔等海湾国家依靠高额的油气出口收入实现了高速增长。进入2013年之后,总体而言,整个西亚北非地区经济表现仍然延续了这一态势。

  截至目前,埃及、叙利亚、利比亚、伊拉克、科威特等国经济因为受到政治不稳定因素影响而表现低迷。有关分析指出,这些国家的经济有望在2013年内出现好转迹象,甚至在2014年成为全球范围内经济增长的“黑马”。然而,经济下行风险仍然存在,动荡的政治环境和诸多经济压力意味着如果这些国家的经济表现不能够尽快好转,在短时间内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沙特、卡塔尔、阿曼、阿联酋等海湾国家的经济表现抢眼,在全球经济发展整体受限的大背景下仍然表现出了极强的增长势头。未来一至两年内,海湾国家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增势,高额的油气出口收入将进一步保障政府公共支出,驱动国民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分析人士认为,由于国际油价走势相对平稳,海湾国家石油出口收入减少的幅度将十分有限,其实际收入仍将远远高于过去5年的平均水平,而且政府支出保持强劲,因此海湾国家的综合经济表现不会受到大的影响。伴随高额的石油收入,海湾主要石油生产国将继续实现财政预算和经常账户盈余。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4年,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经常账户余额总计将超过6000亿美元。

  高额的石油收入在支撑国家资产积累的同时,将通过政府支出等形式驱动海湾地区经济增长。相关数据显示,海湾国家的政府支出以8%至10%的年增长率不断攀升,同时低通胀和高收入的整体环境意味着短期内各国政府不会对现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作出调整,因此外界对海湾国家非石油部门的增长预期普遍乐观,预计增速在5%左右。

  中东欧在困境中缓慢恢复

  本报驻维也纳记者谢飞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近日对先前中东欧地区2013年的经济预期作了修正。其中,波兰今年的经济增速由之前的2.2%下调至1.5%;斯洛伐克由2.3%下调至1.7%;乌克兰的经济增长预期则由2.5%大幅下调至1%。

  回顾2012年该地区总体经济形势,结果并不令人乐观。受欧元区经济衰退的影响,该地区2012年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专家分析认为,中东欧地区经济长期依靠欧元区市场,本国国内需求不足,使得这一地区国家的经济显得格外脆弱。欧元区去年经济出现明显衰退,对这一地区经济的冲击也非常明显。数据显示,去年,中东欧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大幅萎缩,很多欧元区金融机构也纷纷缩小了在该地区的贷款业务。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波兰对德国的出口额占到该国当年出口总额的25%,而捷克这一数字达到30%。但2012年,德国等欧元区主要国家经济增长乏力,中东欧国家出口受到极大影响。

  在欧债危机影响下,斯洛文尼亚成为中东欧国家最令人担忧的“问题学生”。去年,该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银行业危机随之爆发。近日,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也将斯洛文尼亚的信用评级降低了一级,原因是斯洛文尼亚政府在削减债务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

  虽然目前该地区经济形势仍令人担忧,但外界普遍认为,2013年中东欧地区经济将有所好转。相关研究机构数据表明,今年该地区将维持0.5%至1%的增长。分析认为,中东欧国家今年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国内需求的增长,这一部分增长有助于一些国家部分摆脱对欧元区国家市场的严重依赖。与此同时,一些中东欧国家也将逐步放松此前较为严苛的财政政策,加大投资,以提振经济。

  但是,匈牙利、捷克和斯洛文尼亚等国在2013年仍将面临考验。匈牙利自去年10月起,开始执行总额高达8240亿福林(约合29亿欧元)的财政紧缩政策,这将会对该国经济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同时,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及疲软的国内需求都将成为匈牙利经济发展的阻力。相关预测分析显示,2013年匈牙利经济增长仅为0.5%。

  斯洛文尼亚仍将继续受困于该国银行业危机。斯洛文尼亚分析人士称,该国金融机构目前不良贷款率高达80亿欧元,相当于该国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而该国最大的金融机构新卢布尔雅那银行实际上已经处于破产状态。该国私营部门的高负债水平和银行业的严重危机已经使该国的投资活动基本陷于停滞。据预计,该国2013年经济将下滑1.5%。

  专家指出,捷克因为一系列财政紧缩和增税政策,使得去年该国国内需求严重不足。据预计,捷克2013年经济增长仅为0.8%。奥地利作为连接中东欧国家与西欧国家的纽带,在该地区的投资相当活跃。但从去年的情况看,奥地利在该地区最活跃的金融机构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斯洛文尼亚、匈牙利和捷克都是奥地利在该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2011年,奥地利对这三个国家的出口占到出口总额的10%,预计,2012年全年奥地利对这三个国家的出口将出现萎缩。

  欧元区经济复苏前路漫漫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严恒元

  欧洲权威机构最新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受欧债危机和紧缩财政政策影响,欧盟经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欧元区经济今年上半年仍会继续陷入衰退,欧元区经济复苏之路依然漫长,仍将面临多种不确定性和下行风险。

  最新迹象表明,得益于欧盟及其成员国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欧债危机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欧洲金融市场正在逐步恢复平稳,希腊、葡萄牙等受主权债务危机冲击的欧元区成员国国债与德国国债之间的利差有所降低。然而,金融市场状况的改善似乎没有导致欧元区2013年的经济增长前景得到相应改观。作为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后遗症,欧元区失业状况持续恶化,成为制约欧元区经济复苏的重大障碍。数据显示,在受债务危机冲击最为严重的希腊、西班牙等欧盟成员国,目前的失业率已经超过25%。

  欧元区失业人数节节升高预示着人们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减少和消费者信心严重受挫,反映到实体经济中就是消费者紧捂钱包,消费需求受到了明显制约,市场销售持续处于低迷状态,这种状况进一步减弱了欧盟企业的投资意愿,压缩了欧盟企业现有产能。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验证了这一点:去年12月,欧元区和欧盟商品零售额环比分别下降了0.8%和0.6%,同比分别下降3.4%和2%。马基特(MARKIT)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7.9点,连续19个月低于50点分水岭,意味着欧元区制造业产出仍呈萎缩之势。

  欧盟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第四季度,欧元区经济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出现负增长,这意味着欧元区经济在过去3年中第二次陷入衰退。不过,欧元区经济并非乏善可陈。通货膨胀率持续降低和国际收支状况不断改善是为数不多的两大亮点。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欧元区和欧盟的通货膨胀年率分别为2%和2.1%。欧盟冬季报告预测,随着能源价格逐步回落,欧元区通胀率在2013年可望逐步下降,到2014年将会分别稳定在1.7%和1.5%。欧元区通胀压力减缓意味着欧洲央行今后可以继续实施低利率政策,必要时可以再度下调利率,从而通过实施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复苏。同样,欧元区对外贸易状况改善意味着欧元区外贸竞争力增强,从而可以通过扩大对外出口来带动欧元区经济增长。欧盟冬季经济预测报告称,在欧元区经济复苏初期,外部需求将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欧洲金融市场紧张状况减缓将会促使市场放贷条件得到改善,有助于消费者和工商界恢复信心,从而最终带动欧元区国内消费与投资需求逐步回升。不过,欧元区内部投资与消费需求可望在今年晚些时候逐步复苏,预计要到2014年才能取代外部需求成为推动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协调合作方能持续平衡发展

  梁图强

  进入2013年以来,世界经济依然饱受诸多不确定因素困扰,经济复苏缓慢。尽管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减弱,金融市场形势有所改善,但全球经济依然增长依然过于疲弱,面临很多风险。其中,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经济下行风险最高,美国由于驴象两党在减赤增税问题上僵持不下,已经开始启动自动减支计划,从而给美国经济增添了不利因素,欧元区则面临再次衰退,日本虽然出台了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但迄今经济形势尚无起色。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却保持了温和或较快增长。由此,世界经济增长出现了南高北低,即非洲、拉美及东盟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增长高于发达国家的特点,出现了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的局面。

  对此,国际权威机构和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当前的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状况不可持续。因为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目前还不能全部消化发达国家经济的负面因素,更不能完全成为拉动其经济增长的动力,若长久下去,发达国家经济低迷的消极影响会渗透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现有的经济增长会被抵消,全球经济将继续下滑。如何遏制并扭转这种风险及不利走势,最佳的途径无疑仍是各国共同努力实现全球经济平衡发展。这需要各方协调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要在二十国集团框架下努力合作,强化互信,履行各自的改革承诺,从而推动全球经济稳步复苏并实现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