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占GDP比值偏高与物价高企无必然关联--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货币占GDP比值偏高与物价高企无必然关联

2013年03月21日13:03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新华网北京3月21日电(记者 王宇)近期外界对我国货币供应量占GDP比值偏高现象格外关注,有些人将之与物价上涨联系起来,事实上,比较各国货币增长状况可以发现,货币占GDP高低与通胀的发生并无直接联系。

目前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超过99万亿元,占GDP比重接近190%。而日本M2占GDP比重虽高达238.8%,但其物价水平长期维持负增长;俄罗斯的物价指数已超过10%,但其M2占GDP比重却仅有43.9%。可见,仅由货币占GDP比值偏高就得出通胀水平高的判断,是没有根据的。

货币占GDP比重偏高与货币超发也无直接关系。众所周知,货币过多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过少会抑制经济增长,因此,评判一国货币是否超发,判断货币增长是否适当,应主要看是否导致物价的过快上涨,是否维持了经济的平稳增长。

对比2001年到2011年十年间世界各主要经济体GDP增速与CPI涨幅可以发现,中国总体实现了较高增长和较低通胀,而十年时间里巴西、印度、南非、俄罗斯等国经济增长水平位于3%到7%之间,并不算高,但其CPI水平却均超过了5%,俄罗斯更是高达12.8%。可见,我国的M2规模总体上是符合我国经济实际需要的,此外,由于我国的M2实际包含了公众以银行存款形式保存的财富,因此M2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居民收入和社会财富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体现。

公众有时把钱包中的货币与经济学中的M2混为一谈。事实上,经济学意义上的广义货币M2与人们通常所说的货币(纸币和硬币)或钞票是不同的,两者不能混淆。后者指的是个人、企业、机关团体等持有的流通中现金,是真正意义上央行向社会公众发行的货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M0。

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我国的M0并不高。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末,美国、欧元区、日本的M0都在1万亿美元左右,而我国的M0为5.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8665亿美元。从M0占GDP之比看,我国M0/GDP为0.11,略高于美国和欧元区,这主要是由于国人更习惯使用现金、发达国家公众更多地使用银行卡和支票等非现金结算工具所致。

(责任编辑:聂丛笑、刘阳)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