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4%的调价幅度限制
“22天+4%涨跌幅”的油价调整机制将成为历史。昨天,国家发改委降低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同时调整了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今天起,不论国际油价变动幅度多少,国内成品油每10天调价一次,该降就降,该升就升,但遇到每升调整价格不足5分等特殊情况则暂停调价或往后顺延。
京华时报记者周宇 祝剑禾综合新华社电
□权威发布
定价三大要素全部进行调整
根据国家发改委披露的新机制,国内成品油的三大定价机制要素全有变化,分别是缩短调价周期、取消4%的调价幅度限制以及调整挂靠油种。
首先,将成品油调价周期由现行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并将计价办法由原来的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改为10个工作日的平均价格。其次,取消了国际市场油价波动4%才能调价的幅度限制。最后,根据国内原油进口结构变化,适当调整了挂靠油种。
物价显著上涨将可延迟调价
按照新机制要求,成品油价格每10个工作日都会调整一次,该降就降,该升就升。
但如果当汽、柴油的涨价或降价幅度低于每吨50元,折合到每升调价金额不足5分钱,为节约社会成本,零售价格暂不作调整,纳入下次调价时累加或冲抵。
此外,当国内价格总水平出现显著上涨或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以及国际市场油价短时出现剧烈上涨等特殊情形需要对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控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报请国务院同意后,可以暂停、延迟调价,或缩小调价幅度。
与此同时,发改委表示,要密切监测新机制运行情况,并定期评估和不断完善新机制。
□官方解读
>>背景
现已基本理顺价格关系
国家发改委介绍,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是2008年底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时确立的。
4年多来,国家对成品油价格进行了10降15升共25次调整,基本理顺了成品油价格关系,保证了成品油市场正常供应。同时,国内成品油价格有升有降成为常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适应市场形势变化的能力和意识逐步增强,为进一步推进成品油价格改革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口原油规模不断扩大,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由2000年30.2%上升至2012年57.8%。各方面普遍认为,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确定的原则、办法以及相关配套措施,符合市场化改革方向,适应现阶段成品油市场发育状况,应坚定不移地推进。
国家发改委同时也注意到,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调价周期过长、调价边界条件较高以及挂靠油种如何适应形势变化等问题,需在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
为此,发改委对现行价格机制近年来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深入总结评估,研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方案。
>>目的
灵敏反映国际油价变化
国家发改委称,机制完善后,成品油调价频率加快,调价时间节点透明度增强,国内油价能够更加灵敏地反映国际市场油价变化,尽可能避免经营者无风险套利行为,大大遏制市场投机,有利于进一步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向市场化方向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由于此次价格机制的完善总体上属于在现行体制机制框架内的适当调整,国内油价水平的影响仍主要取决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走势。
>>措施
继续落实各项政策补贴
此次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出台后,市场化程度会更高,但也有业内人士担心,由于新的定价机制将会使后期国内的成品油价格调整频繁,且与国际油价的联动性更加紧密,对我国的经济和民生都将产生一定的压力。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完善后的机制要继续落实好相关措施,努力保障公益性行业正常运行和困难群众的生活不受大的影响,并力争有所缓解。一是对种粮农民农资综合补贴只增不减;二是对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含岛际和农村水路客运)、林业、渔业(含远洋渔业)继续给与补贴;三是对出租车在运价调整前因油价上涨增加的成本,继续实行临时补贴;四是各地将综合考虑成品油、液化气等调价和市场物价变动因素,继续通过补贴等措施保障好困难群众生活。
□业内分析
新机制对生产者最有利
卓创资讯分析师吕斌认为,新机制的推出对产业链上下游各方来说,生产者最有利,可以更有效地保证利益。首先,后期的销售价格将更能及时地反映成本价格的变动,意味着炼厂的利润更有保障,可以改善“两桶油”炼油板块频繁亏损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变地方炼厂“夹缝中生存”的困境。
对于中间商长期来看同样有利,价格变化频繁将吸引更多中小贸易商加入。
短期看,成品油产业链上中下游会选择观望及判断政策走向,同时更加关注上游原油价格变化。但在初期,上中下游预期将普遍采取低库存、低风险方式谨慎操作,待政策被市场完全消化后再逐步加大投入。
消费者是赚是亏不确定
吕斌称,调价周期缩短至10天,对于消费者来说短期看是弊大于利的,会增加其用油成本,但长期来看,更加市场化的产品更容易受供需规律影响,所以长期对消费者同样有利。
易贸研究中心分析师温莎则表示,当前与国际油价紧密挂钩并不一定是好事。国内油价通常需要一段缓冲期来平抑国际市场非理性的波动,而缩短调价周期就使得这个缓冲期缩短了。温莎认为,国际油价受投机基金左右,两周内上涨10%的极端情况也可能出现,如果完全与国际油价挂钩,意味着国内消费者要为国际投机行为买单。
卓创资讯分析师刘峰认为,近期国际油价持续下跌,此时缩短调价周期有利于消费者接受,但是如果国际油价开始持续上涨,国内油价必然也要频繁地调涨,那个时候就需要消费者去适应。刘峰同时指出,若国际油价大涨,国家发改委需要做好国内成品油上涨封顶机制。
根据运行情况适当调整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董秀成认为,由22天的调价周期缩短为10天当然好,少一点是一点,这又向市场化走了一步。我国现在采取的是中间路线,政府指导下的半市场化状态,国际上如美国、日本、欧盟都是企业定价,该什么时候调、怎么调都是企业说了算,另一种就是政府定价。我们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走向价格完全市场化。
中国石油大学能源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震也表示,可以预期的是,调价周期缩短为10个工作日并不是最终目标。今后国家每年将对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运行情况包括调价周期是否合适等进行评估,再作适当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