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不想着抓住未来机会,只盯着眼前这点蝇头小利,这就是被政策倾斜和垄断地位给惯出来的。眼下的微信,对三大巨头而言,还只是一场小的危机,若真按运营商心愿把钱收到了,更大的危机还在后头。”
关于微信收费的讨论,正在滑向一场“阴谋论”。日前有中国移动内部高管在网上喊冤,并“善意”地提醒消费者:到底是谁散布要对微信客户收费的,到底是谁有意把中国移动放在了创新的对立面,而这么做的目的,到底又为了什么?
到底是谁?腾讯自然是第一嫌疑对象。这一场讨论中,监管者、运营商、腾讯,正在上演一场活生生的“三国杀”。监管者说,我们绝不允许几家(中移动、电信、联通)联合起来欺负腾讯。运营商说,我们的短信、语音业务在巨量缩水。腾讯说,我们给运营商带来倍增的流量收入。
微信收费有关三方中,监管者也就是工信部,打的是“劝和牌”。监管者说,不许欺负腾讯,并建议腾讯一家家和运营商去谈。但问题是,除了中移动、电信、联通三家,腾讯没别的可谈。监管者努力地去除这次收费的“垄断色彩”,并企图将微信收费引导成一次正常的商业谈判。但一边是“占道经营”的三大巨头,一边是“路上载客”的OTT产品,如何谈,才算一个正常的商业谈判?
运营商很简单,打的是一张“苦情牌”。运营商说,我们的短信、语音业务在巨量缩水。此外,微信带来的流量收入也不理想,占用了60%的流量资源,却只带来了10%的收入增长,这让这些掌管通信行业收费的分配方情何以堪?
但运营商的这一说法大众并不接受。微信的出现替代了运营商的短信、彩信,这到底该怪谁?市场经济强调的就是自由竞争,新产品替代旧产品是市场永恒的规律,如果因手机会取代固定电话,就不给手机生产商颁发执照,显然是非常荒谬的。
腾讯很简单,打的是一张“无辜牌”。马化腾一再解释,运营商算错了,微信虽然占用了一些信令资源,但带来的流量绝对没有运营商统计的这么少。至于到底是多少,马化腾说有6倍增长,但中移动估计也不会买账。腾讯想收费吗?毫无疑问,马化腾是想收钱的。作为上市公司,是需要给投资者回报。3亿微信用户,如果能每人收10块钱,一个月就是30亿元,不好吗?问题只是腾讯不敢收费而已。
纠缠三方的态度,一定要去除商业之外的道德批判,回归本来的市场经济考量。微信是否收费,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里,根本就不是问题。微信收费与否,关键在腾讯。如果用户觉得可以,腾讯当然可以收费。至于运营商怎么收腾讯的费,只要腾讯接受了运营商开的价码,把这块成本自己担下来了,也并不意味着腾讯就会向用户收费。
但现在这一切都扭曲了。监管者最应该干的不是“劝架”,而是放宽准入,增加竞争。如果放开电信准入,谁想开电信公司就能开,那么电信运营商向不向腾讯收费,就根本不是问题,用不着人民操心,也用不着政府操心。现在准入限制如此之严,中移动叫嚷着收费,怎么能消除社会对其垄断的厌恶呢?
众所周知,基础电信服务在中国属于典型的垄断市场,如同公路、机场、电网、天然气管道等基础设施一样。不同的是,中移动在做渠道商的同时,还提供增值电信服务。尤其是中移动,什么热做什么,手机操作系统(Ophone)、微博(移动微博)、社区(139社区)、应用市场(MM)、本地生活应用(无线城市)、即时通信(飞信)、移动支付、二维码、彩云、团购……只不过,这些产品如今都已经是浮云了。它们本身与微信并没有多大区别,只不过不如微信这么成功。
成功了就要收费?这就是90%的人为腾讯打抱不平的原因。中移动到现在还没有明白,在互联网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背景下,语音和短信业务肯定要走下坡路了,延缓几年也毫无意义,当前运营商惟有提供更好的数据服务,积极投身互联网化,才是解决未来生存的惟一良方。运营商不想着抓住未来机会,只盯着眼前这点蝇头小利,这就是被政策倾斜和垄断地位给惯出来的。眼下的微信,对三大巨头而言,还只是一场小的危机,若真按运营商心愿把钱收到了,更大的危机还在后头。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