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10日讯(记者周亮)又到一年品饮春茶的时节,市场上种类繁多的春茶令人目不暇接。北京市浙江商会理事,北京厚德福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诸葛秀芬日前做客中国经济网《我消费》栏目《春茶市场知多少》节目时表示,茶叶成本相对较高,人力物力投入相当大。
据诸葛秀芬回忆,早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北京的马连道卖茶叶的商家没有几家,消费者觉得茶叶是没有成本的。经常有消费者说树叶子嘛,采下来就可以卖钱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茶商需要管理,采摘需要雇人,需要增加一些设备,这都是成本,一年下来肥料、管理虫草这些都需要很大的一笔财力和人力。前期的投入,应该说占的比重非常大。
北京市浙江企业商会理事、北京厚德福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诸葛秀芬 (中国经济网/发 王泽彪摄影)
针对记者提出之所以有消费者认为对这个行业并不知情的前提,才会闹出所谓以次充好的笑话。诸葛秀芬认为,原产地的茶叶可能产量没那么大,其他产地也生产这个茶叶,在口感上面因为有地域的特征,比如土壤、空气、环境都有很大的区别。离开那个地域,那款茶叶可能口感就不同了,那么成本上面,可能它也会下降很多。这期间,就会无形地增加很多的成本。
诸葛秀芬进一步解释称,茶叶基本上没有假的,只是说等级会略次一些。也仅仅是新茶、陈茶或者劣质茶这样一种概念。
所谓劣质茶,以“西湖龙井”为例,头采,二采,三采都属于高端茶叶,还有四采,五采属于中端茶叶,以此类推,茶叶的等级质量就次了很多,也就是逐步的在衰减。
针对是否存在“假茶叶”一说,诸葛秀芬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她举例说,以“黄山毛峰”为例,如果离开那个地方,诸如产自浙江的毛峰,或者是江苏的毛峰,那么跟“黄山毛峰”它的口感绝对不一样。因此,也不能再叫“黄山毛峰”了。但是,它还是叫茶叶。
诸葛秀芬通过中国经济网向消费者表示,好的茶叶不在于其汤色有多么的浓郁,口味是最重要的。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