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16日一则《城镇化规划重启修改 抑地方误读盲目上项目冲动》的报道引起网民广泛关注。自2012年底“新型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下发各地已近半年,根据各方意见反馈,规划日前开始进行再次修改。记者了解到,目前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核心起草小组正就规划所涉及的难点问题深入探讨,并听取有关部门、地方政府、机构和专家的意见。
对此,不少网民认为,地方上对规划初稿的“误读”而导致的项目至上、开发圈地等现象,偏离了城镇化的正确方向,亟待纠偏。须知,以人为主的城镇化才是真正的城镇化。绝不能再走过去拆城造城的老路,而是要立足于解决失地农民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如此方可造福民生。
被“误读”的城镇化
网民“大风歌181”说,一哄而上的农村城镇化浪潮巳席卷大江南北,一些地方官为了所谓的政绩大肆强征强拆,把农民赶上高楼,方便腾出土地卖给开发商,获得土地财政收入,却也并未妥善安置失地农民。
网民“龙脊山”认为,城镇化在很多地方变成圈地,变成从农民手里抢地,变成愈演愈烈的强拆事件,变成一个个流泪、流血事件。最理想的城镇化,是进可进城打工,退可回家种地。简而言之,农民不能失去土地。
网民“李佐军”指出,若城镇化成为追求G D P的手段,结果G D P上去了,但民生下去了;城镇化成为建设“形象工程”的手段,结果形象起来了,但民心下去了;城镇化成为发展房地产的手段,结果房价起来了,但内需下去了;城镇化成为大搞“造城运动”的手段,结果新城涌现了,但农村衰落了。
城镇化不是“造城运动”
网民“笼中石佛2”指出,城镇化、城市化的规划,远非新城开发、驱农入城、土地分区、建设工程那么简单。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城镇化”就是房地产政策向农村的延伸。造城弄镇有办公社、大跃进放卫星的味道。网民“灵灵”说,我们一度看到的是新一轮城镇化又演变成行政规划下的造城运动,所谓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或“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些都看似遥遥无期。我赞同这样的说法,一味的“造城运动”光有表面上、物质上的高楼林立,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不能解决真正的民生问题,也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一定要避免新型城镇化沦为“造城运动”。
人的城镇化才是正道
网民“九品司隶校尉”说,许多地方政府把新型城镇化作为重启大规模投资拉动的救命稻草,新型城镇化的“新”在何处?如何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规划中来?如何避免走过去拆城造城的老路,还需深思。
网民“第六日”认为,城镇化应是人的城镇化,土地用地指标应和吸纳城镇新居民数量挂钩,做好产业配套,以吸引和容纳更多低收入群体,而不仅仅是造一批批空城。任何城镇化规划,如果没有促进就业和解决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实质性措施,那都是空谈。
网民“跑部圈地”指出,部分地方政府假借新型城镇化,向中央部委申报新兴产业项目,醉翁之意却是圈地。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但在地方财政增速回落下,人的城市化成本使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更突出。如何平衡这一两难,使新型城镇化打造成中国经济升级版,考验刚刚开始。
此外,网民“就事论理”也指出,城镇化建设,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模式多样化,不搞一刀切;从中央到地方要严防官商勾结,圈地卖地,弄虚作假,搭车建楼堂馆所,豆腐渣工程,等侵害集体和民众利益事件的发生。
(记者 韦夏怡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