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江阴港获批成为国家汽车整车进口的第六个口岸。
资料照片
过去福建几乎没有重工业,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国家在福建的投入少,地方国有企业先天不足,基础差、实力弱,改革开放初期,国企一度是亏损的代名词。
然而,走进今日福建省国有企业,全然一派龙腾虎跃景象:厦门建发、三钢集团和能源集团等9家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有色金属行业,厦门钨业是钨制品企业龙头,钨丝等4项钨产品产能居世界第一,南平铝业是铝加工行业的明星;港口行业,厦门港务的集装箱吞吐量位居世界集装箱港第十八位,正在打造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电子行业,星网锐捷的网络通信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居前三;民爆行业,海峡科化位居全国第五;物流行业,交通集团名列全国物流百强第八名,翔业集团所属厦门机场多次荣获全国“旅客话民航”第一名;造船行业,船舶集团大型汽车滚装船、海工辅助船等技术和产量全国领先;发电行业,晋江鸿山热电厂国内单机容量最大的超临界抽凝供热发电机组,发电煤耗创国内新纪录……
舞动龙头,带动链条。福建国资委会同发改委、经贸委承办了“福建省与中央企业项目合作洽谈会”,省属国企与央企签约了9个合作项目总投资2255亿元,占全省签约项目总投资额近50%。打响了福建新一轮与央企、民企、外企项目对接的第一枪,从此掀起了“三维”对接的新高潮。目前福建省属国企与中石化、中石油、神华集团、华润集团、东风汽车等央企合作项目36项、总投资5000多亿元,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福建国企发生的巨变,堪称是“脱胎换骨”。2006—2012年,全省非金融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从4302亿元增长到16368亿元,年均增长24.9%;主营业务收入从1981亿元增长到5382亿元,年均增长19.7%;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521亿元,上缴税金1257亿元。当年由冶金、石化、煤炭等行业管理部门转制而成的16家省属企业集团,资产总额从2006年的1522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6563亿元,年均增长27.5%;主营业务收入从607亿元增长到1635亿元,年均增长17.9%;累计实现利润总额427亿元,上缴税金443亿元,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落实责任为主线的国企发展之路展现在我们眼前。
“改革是国企发展最大的红利”。这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在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中最深切的体会。
省委书记尤权深入厦钨金龙公司、新龙马汽车、三钢集团、福建八方港口等国有企业,鼓励干部职工大胆改革,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省长苏树林专门召开省属国有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为省属企业改革发展“排忧解难,鼓劲加油”。省长苏树林、常务副省长张志南等省领导近年来每年都专门抽时间,多次深入企业调研,指导推动全省国资监管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工作。
回顾福建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历程,正像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福建国企的巨变也是“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
改革攻坚,全面激活发展动力
2006年,福建健全了省、市两级国资管理体制。从2000年习近平同志亲自兼任首任福建省国资委主任伊始,历届福建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国资监管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工作,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出台了《关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建省属企业2009—2012年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指导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
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指导下,福建省不断深化企业改革,推进重组,激发企业发展的动力。
全面实施调整重组,提升企业竞争力,是福建国资委这些年的“得意之笔”。通过整合省属所出资企业资源,实施调整重组,将福建国资委监管企业从31家调整重组为16家。通过重组,盘活了存量资产,优化了资源配置,构建了一个省级投融资平台,强化了高速公路、能源集团、交通集团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保障性集团公司,做大做强汽车、船舶、冶金等产业集团公司,有效解决了全省基础设施和能源资源建设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户均资产规模从重组前的60多亿元,提高到超200亿元。企业规模提高,竞争力增强,顶住了金融危机的冲击。
重组之前,这些企业1/3盈利、1/3保本、1/3亏损,重组当年,就有90%的企业实现盈利。湄洲湾石化、福厦乘用车、福州修造船、铝精深加工、沿海大型钢铁、南平林产业深加工、厦门钨钼加工、福州网络通信等十大产业基地已现雏形,省属产业类集团公司在全省产业集聚和产业延伸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愈益显著。
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激发企业活力,是福建省近年来做的另一篇大文章。截至2012年底,全省企业改制面已达95.8%,其中股份制公司占63.5%,国有厂办大集体等重点领域改革的基础工作和解决国企职教幼教退休教师待遇问题已基本完成。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快资本证券化步伐,推动星网锐捷、象屿股份成功上市,推动海峡科化等11家企业列入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目前,全省国有控股或国企作为第一大股东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有27家,市值1830多亿元。
创新驱动,不断提高竞争实力
福建省近年来大力倡导企业自主创新,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省属企业涌现出一批创新型企业群体,厦门钨业、南平铝业和星网锐捷等3家企业被确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和国家级技术中心,三钢集团等18家企业为省级创新型企业、16家企业为省级技术中心;2008年以来厦门钨业等省属企业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37项(其中一等奖4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一、二等奖各1项),累计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24件,拥有2项中国名牌、41项福建名牌。
“常言道,有了金刚钻,才敢揽瓷器活儿。”福建国资委主任周联清深有感触地说,自主创新就是企业发展的“金刚钻”。坚持自主创新的企业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只有装上自主创新这颗动力强劲的“核芯”,才能使企业成为天马行空的“钢铁侠”。
创新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管理创新。福建国资委通过开展“与台塑对标,促管理提升”、“经营管理咨询诊断基层行”活动,扎实加强企业“三基”建设,深化对标管理,强化集团管控,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
今年钢铁行业十分低迷,而三钢集团一季度仍实现销售收入比增20.9%,实现利润总额1.36亿元,比增129.3%的好成绩。三钢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对照台塑的精细化管理,与同行业中最好的指标进行比对,找出差距,明确追赶方向,形成“处处立标杆、时时对标杆、人人创标杆”的氛围,建立了公司级38项、分厂级110项的对标挖潜指标。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1—2月,三钢粗钢产量名列22位,资产总额名列35位,但总资产贡献率却名列行业第八位,利润总额名列第九位。近年来,省属企业通过推行精细化管理等措施每年降本增效达10亿元以上,在有效应对危机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完善机制,探索国资监管新举措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国企勇于探索创新的源头活水,就是来源于福建省委省政府“敢为人先”的胆略和气魄。近年来,福建省按照国资监管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本省实际,大胆创新,许多革命性举措走在全国前列:
——考核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财务监督—业绩考核—薪酬管理—干部综合评价”的完整链条,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压力传导和责任落到实处,引导企业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2012年,福建省国资委对所出资企业负责人2009—2011年的任期进行了考核,三年资产总额年均递增19.3%,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128.2%,累计实现主营收入3158亿元,年均递增19.1%;累计实现净利润104亿元,年均递增19.3%。
——薪酬管理。在全国率先推行“依法依规、分级管理、分类控制”的薪酬管理方式,建立了国资委、企业集团、权属企业分级负责的工资总额管理调控体系,权属企业工资总额管理权限下放给所出资企业,省国资委只负责核定所出资企业集团本部工资总额,使薪酬管理更贴近市场,工资总额调控更灵敏、更有效。
——资产管理。资产评估是国资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工作,是维护国有资产合法权益、推动国有产权有序流转、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保障。福建省引入内部监督机制,在全国率先实行了资产评估公示管理制度,率先将实物资产与股权转让列入产权转让管理范围,率先出台了规范企业资产租赁和承包管理的意见,堵塞了管理盲区,有效防止国有资产隐性流失。福建供销大厦招租项目经公开竞价,其年租金从原来的250万元升至1260万元,5年租赁期增收了5000万元。
——融资机制。福建省属企业发展步伐加快,年投资总额近千亿元,针对资金紧张、融资成本高企,福建省组建了工业投资公司这个国有融资平台,注入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所出资企业土地转让收益部分资金等资源,发挥投融资平台的杠杆作用,及时补充省重点项目建设资金。还通过成立集团财务公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开展境外债务融资,降低融资成本;探索保险债权品种,利用上市公司平台增发、可转债、公司债等多种融资手段,实现转型升级。2012年全省国企借助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累计融资近950亿元,其中短期融资券168亿元、中期票据233亿元、企业债422亿元、定向债券78亿元、资本市场融资42亿元,为实现福建国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紧紧抓住改革这个“牛鼻子”,福建省属国有企业资产质量不断提高改善,主营业务更加突出,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13年第一季度,在水泥、钢材、煤炭、造纸、海运等行业市场低迷情况下,福建省属国有企业各项指标均实现“开门红”。16家出资企业资产总额6910亿元,比增30.4%;实现营业收入393亿元,比增12.7%;已交税费总额20亿元,比增14.5%;实现利润总额12.6亿元,比增40.7%,保持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今天福建国企正坚定不移地围绕发展抓改革,不断探索市场化改革创新,努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与央企、民企、外企同台竞技,抓龙头,铸链条,优势互补,共赢共荣,通过“三维”对接、“三群”联动,在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之路上并驾齐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