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的两大电信巨头AT&T和摩托罗拉才开始对这种技术流露出兴趣。那时,AT&T出租的移动无线电话需要架设在大卡车上,毫无疑问,这种电话太大太重,根本无法移动让人带着走。
手机的诞生只是普及道路上的一小步,从研发成功到推向市场,摩托罗拉公司等待了整整10年的时间。1983年,重794克、长33厘米的Dyna TAC 8000X的手机正式上市,消费者需要付出2995美元(逾3万元人民币)的昂贵价格。此时最长通话时间已经延至1小时,可以存储30个电话号码。跟现在的手机相比,早年的“大哥大”尽管很拉风,但确实很弱智,一条小得可怜的黑白屏幕上,除了电话号码,什么也显示不了,但在当时,这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技术进步。
黑白屏时代多了短信
模拟手机时代简称1G,此时流行的大哥大有着NMT、AMPS、TACS多种制式。世界的模拟手机时代,可以从1983年第一台便携式手机的问世算起,而中国的模拟手机时代,可以从1987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开始运营900MHz模拟移动电话业务算起。
库帕博士后来坦言,由于当时电池容量限制和模拟调制技术,需要配以硕大的天线和集成电路,可移动名副其实却不方便携带。此外,这种手机无限频宽利用不充分,又类似于简单的无线电双工电台,只能进行语音通信,收讯效果不稳定,且通话时锁定在一定频率,利用可调频电台即可以实现窃听。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手机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就像电脑一样,手机的演变也遵循着从大到小的轨迹。随着芯片、集成电路板、电池、天线等部件的小型化浪潮涌起,各大手机生产商纷纷瞄准这一新商机,争相拓展市场份额,关于手机的分量,1991年的世界纪录为300克的样子、1996年秋出现了重量100克的手机,也就是说,一部手机比一枚鸡蛋重不了多少了。
手机快速瘦身唯一例外的部分就是屏幕,各种造型小巧的手机不约而同地配置了邮票大小的显示屏,尽管只是单调的黑白颜色,却为此后风靡全球的短信息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1998年,中国内地首次开通了短信息业务。由于初期没有汉字输入功能,用户只能以拼音形式发送信息。在当时,用户阅读短信需要将拼音翻译成汉字,幸好这样的折磨并没持续多久。
随后,手机制造商开始加速增大屏幕的面积,同时由于科技的日益发展,机身外观设计也越来越薄,功能按键也开始增多。为了适应数据通讯的需求,一些中间标准也在手机上得到支持,例如支持彩信业务的GPRS和上网服务的WAP服务,以及各式各样的JAVA程式等,移动通信运营商们也开始投入热情,去开发文字和图片的相关业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