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煤是一辈子的事情
煤矿宿舍一角
央视网(记者马旭 报道)从推车运煤到机器采煤;从挖山洞过日子到居住在砖石平房;从每月收入500块钱到5000多元……54岁的苏代科,见证了他现在工作的煤矿的发展历程。
苏代科说,他跟着现在的老板已经干了20年,挺好,家也安了,房子也有了。
苏代科是煤矿瓦斯安全员,来自陕西汉中,跟老板干煤矿20年,老板挣了一座煤矿,他挣了一套楼房。
煤矿的宿舍有些凌乱,看得出工人们只是临时住在这里。苏代科全家在煤矿附近的昌吉安家,妻子跟他一起在煤矿干活。夫妻二人的月收入在7000元左右,大女儿上大学,小儿子上中学,这点收入仅够维持家用。苏代科说:“煤矿工人没地位,但收入还可以,所以这辈子打算一直干下去。”
郭正全跟苏代科一样,既是煤矿公司的老员工,也是公司的管理人员。他今年54岁,来自重庆,现在年薪14万,公司给他买了社保,55岁可以正常退休。
郭正全从1976年开始在老家干煤矿,来到新疆后,几经周转,跟着现在的老板下煤矿,如今已在老家买了一套楼房,亲人都在老家。他说,老板不光能吃苦,还很有能力,所以老板能当老板,他只能当工人。
据郭正全介绍,跟他一起干煤矿的工人,有人买车跑出租,有人出去摆菜摊,但大部分都一直在煤矿。外边太热,煤矿地下却“冬暖夏凉”,在煤矿干久了,就不愿意出去,逐渐对煤矿产生了依赖。
庄中虎来自河南南阳,在昌吉庙尔沟煤矿干了6年,已经存款10多万,打算在新疆安家,在城里买房。据他介绍,最开始他在南方打工,因为太辛苦,才来到新疆的煤矿打工,每个月工资6000多元,妻子在地面上干活,两人的收入加起来有8000多元。
庄中虎3岁的小儿子庄伟脸上有些煤灰,很调皮,骑着自行车跑来跑去。庄中虎说,他和妻子都在新疆买了养老统筹,打算带着全家长期在煤矿干下去。
数万煤炭企业的转型之痛
央视网(记者王莉莉 报道)转型发展是山西的出路。从2008年开始,山西煤改启动,数万家煤企最终被整合退出煤炭行业。
目前,山西的民营经济正处在多元化投资、转型发展的方向。很多煤老板在撤身煤炭行业后,又在房地产、现代农业、旅游文化等领域出现。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因为存在管理、技术、市场、政策等诸多原因,在转型过程中,也有一些煤老板遇到了很多瓶颈。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数千亿资产的转向,对于山西而言,具有重大意义。
煤炭资源整合后,山西民间资本不断寻找新出路。
“‘煤老板’这个词在我看来是个贬义词”
在山西煤炭行业最火爆的几年里,靠煤运起步的葛鹏飞(化名)积累了很多资金。
听完记者的采访意图,操着一口地道山西长治方言的葛鹏飞说,转型对他来说是必须的,即使没有煤炭资源整合这一政策,他也迟早要面临这一天。
葛鹏飞年纪不算大,却已经和煤打了10年交道,亲历了山西私营煤矿从无到有、由盛而衰的全过程。2010年,武乡县32座煤矿参与兼并重组,之后,在朋友的推荐下,手握重金的葛鹏飞经过几个月的考察和斟酌,最终决定投资被称为“液体黄金”的红酒。
在此之前,葛鹏飞对这次投资的可行性、市场潜力等做了大量的研究。据之前媒体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山西煤炭转型资金开始由此前投资最多的房地产业,转向IT互联网业,农业、红酒等领域。
和葛鹏飞一样,来自山西中阳、孝义、介休等地的多名手握煤炭资本的老板,共出资50亿元建设了集生产、营销、旅游度假、文化为一体,以酒业为主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
和记者之前联系的很多煤老板一样,对于此次采访,被传资金实力排在长治前十的葛鹏飞,一开始也不愿配合,“我一直就不喜欢听到别人说‘煤老板’这个词,感觉像在骂人一样。”现在的他更喜欢做一些以前没有做过的事,让自己活得更有成就感。
转型搞旅游
山西虽是“中国煤都”但并非处处有煤。煤炭大区吕梁市交城县的会立乡,就没有丰富的煤矿资源。该乡的很多村民靠天吃饭,每年依靠种地过活,生活很是艰难。因而,当地的年轻人大多都外出打工。
但是,会立乡却有个风景优美的果老峰。以前,没有人想到这里,现在它却成了香饽饽。
接受媒体采访时,山西省工商联的一位工作人员说,煤炭资源整合转型后,民间资本不断寻找新出路。在政府的引导下,煤老板主要向两个方向转型:一是走煤炭深加工循环经济的路子;二是投资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等产业。
2005年初,山西率先在全国开展煤矿业整合重组。2008年,山西交城的蔚明和众多煤老板一样,携巨资彻底退出了煤炭行业。与不少持观望态度或远赴外地找矿的老板不同,他决定到会立乡的果老峰投资搞旅游。
在当地的媒体上,这一项目被描述为:按照规划,将总投资12.2亿元开发果老峰景区旅游项目,建成后不仅填补山西国际化大型水上乐园的空白,而且成为华北地区最具特色的度假地和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水上乐园。
此时的交城县,也随着山西省委省政府制定的转型跨越发展战略,加快了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步伐。
2011年,交城县委、县政府提出,要在推进第三产业发展上实现新跨越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加大对全县独特生态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挖掘保护力度。为此,当地实施了“一企一事一业”举措,庞泉沟—果老峰生态旅游开发,就是其中的重要项目。
但目前的情况是,尽管该项目已列入国土部门建设用地规划,但交城全县用于旅游规划的指标只有180亩,企业争取到了其中的90亩,但与工程总用地490亩相去甚远。
同样,山西晋城陵川县的郑书文也于2006年与陵川县政府签约,承包开发“上云台”景区。但他面临的情况却是,8000万的资金投进去了,却无法与河南方面的云台山景区达成协议,致使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对方设立门卡,无法正常往来,导致项目搁浅。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山西煤老板投身旅游业的绝非少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山西民营资本投入旅游产业的总投资近400亿元,仅煤炭、焦炭、电力等企业转型投资旅游业的资金就超过200亿元,其中民营企业投资占60%以上。
今年4月,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投资促进会在太原成立。对于促进会成立的初衷,工作人员说,促进会将以国有资本为主,带动社会资本,推动民营合作,引领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及资源投入到山西的文化旅游产业中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