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绵延多日的阴雨只是让人感受到些许凉意,10日公布的6月份外贸进出口数据,则让人碰触到了冬雪般的寒冷。
6月当月,中国进出口总值下降2%,其中出口下降3.1%,进口下降0.7%,这一糟糕表现超出了国内外多个机构及媒体的预期。尽管同时公布的上半年外贸表现仍微超年度8%的目标,但1至4月份对港套利贸易导致的数据虚高已成为各界共识。
“虽然单月的数据仍有可能存在偶然因素及叠加因素,但这一表现,仍能说明中国外贸形势严峻。”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李健如是说。
对于严峻的外贸形势,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郑跃声将其首先归咎于外部市场需求的持续低迷。鉴于外贸出口表现高度仰赖外部市场的特性和大量调查数据的支撑,这一结论自然站得住脚,但一些内部原因同样值得高度关注。
如,有迹象表明,作为实体经济范畴的外贸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近来进一步凸显。这一矛盾在近期所谓“钱荒”事件中进一步放大。融资障碍压缩了外贸企业本就微薄的利润率,与人民币快速升值、劳动力等综合成本持续上涨等因素糅在一起,成为压垮很多外贸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再如,上半年人民币升值的一度加速,已然成为很多出口企业的梦魇。郑跃声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6月28日,人民币兑美元、兑欧元、兑日元汇率中间价分别较去年年底升值1.7%、3.3%和16.7%。人民币持续升值预期的存在,使很多外贸企业不敢接单,势必累及未来数月的外贸表现。
与此同时,进口表现的不彰,也进一步印证了国内需求的持续疲弱。国家统计局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7%,连续第16个月“负增长”。需求疲弱的背后是大量过剩产能的累积。有舆论甚至认为,本轮产能过剩可能比1998年后的那次更为严重,这一势头,不能不让人警觉。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本月9日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时称,统筹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十分重要。李克强强调,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创造有效空间和条件,调结构能够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两者相辅相成;而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则可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注入新的动力。这被舆论广泛解读为官方矢志在坚持调整结构、促进改革的同时稳定经济局势。
“我们国家的对外贸易需要在转方式、调结构上下功夫,力争稳住我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总体份额。”在10日国新办发布会上,郑跃声说。
具体而言,如何加大对包括外贸出口企业在内的实体经济的支持,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外贸表现能否转好的关键因素。而如何在推行金融改革的同时充分照顾到外贸出口企业的权益,无疑将影响中短期内外贸企业的接单量。
之于外部市场,鉴于美国经济缓慢复苏、日本经济稍有提振,而受债务危机拖累的欧盟“最坏的时刻”已然过去,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同样在缓慢增长,下半年中国外贸出口表现或将呈现低速、缓慢的增长。(记者 石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