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第二次“普查”地方债 专家称债务基本可控--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中国正第二次“普查”地方债 专家称债务基本可控

李金磊

2013年08月27日07: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中国正第二次“普查”地方债 专家称债务基本可控

  被经济学家视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大挑战”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目前正在接受第二次全国性审计。专家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审计地方债是为摸清底数,一些外媒在不清楚地方债规模的情况下就说中国会发生债务危机是“瞎掰”。总体来看,中国地方债基本可控,但为防范风险,中国亟待建立一个地方债风险管控机制。

  二次全国性摸底地方债务

  中国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和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日前公布的一份中国经济学家问卷调查显示,63%的经济学家认为地方政府性债务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目前,中国正在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第二次全国性审计。审计署已于8月1日起对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性债务展开彻底摸底和测评。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首次全国性审计地方政府性债务在2011年,当时只审计了三级地方政府(省级、市级、县级)。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174.91亿元。

  继第一次“普查”之后,审计署2012年又“抽查”了36个地方政府本级2011年以来政府性债务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38 475.81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2.94%。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地方债最大的问题是搞不清楚有多少,现在大家都在瞎吆喝,但没有人知道具体规模,所以,此次全国性审计地方债是非常有必要的。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告诉中新网记者,审计地方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摸清底数,目前外界存在各种猜测和议论,只有经过全国性的大摸底,把地方债的情况搞清楚了,才能评估中国的债务风险。

  专家称地方债基本可控

  所谓地方性政府债务,通常是指地方政府和所属机构为公益性项目建设直接借入、拖欠或因提供担保、回购等信用支持形成的债,包括直接借入、拖欠形成的直接债务和提供担保、回购等信用支持而形成的担保债务。

  地方政府性债务是怎么形成的?刘尚希指出,一是中央政府允许的借债,例如今年预算中安排的。二是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形成的债务。三是工程欠款形成的,如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承诺回购形成的,先让社会代建,然后政府以一定价格回购,等等。

  刘尚希表示,地方政府要出政绩,需要大力发展城市建设,但由于财力不足,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不能满足地方政府的支出需求,所以只好去借债。地方政府横向之间的竞争和攀比,形象工程、城市建设的盲目跃进是地方债务增长的重要原因。

  “当前地方政府性债务基本可控”,刘尚希认为,实际上现在中国地方债的增长速度比2008年时慢多了。目前,地方债规模本身并不清楚,在不清楚底数的情况下就说中国会出现债务危机,或者“以点概面”,由一个县市的情况推断全国会出现危机,这都是在瞎掰,是不科学的。

  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在做客中新网《新闻大家谈》时也曾表示,中国的地方债被西方媒体夸大了,实际上并没有看到巨大的债务危机。

  曹和平指出,调研案例显示,一个市区的债务是GDP的3倍至4倍,那么这个地区恰好是经济发展最好的。按照海外个别媒体估计的中国地方债约有40万亿来计算,目前中国地方经济总量约为35万亿,债务仅是GDP的1.12倍,这是非常安全的比例。

  亟待建立地方债管控机制

  不过,中国地方债存有一些风险和隐患。审计署今年6月10日发布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报告》显示,部分地区债务规模增长较快;部分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增幅下降,偿债压力加大。同时,一些地方通过信托贷款、融资租赁、售后回租、发行理财产品、BT(建设—移交)和违规集资等方式变相举债融资的现象较为突出。

  刘尚希指出,为防范地方债风险,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地方性政府债务的风险管控机制,随时地动态地了解地方性债务的增长情况,同时做到债务透明,钱用哪里去,用什么钱偿还,都要公开透明,这样既揭示风险,又能抑制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家尚未出台统一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今年6月27日,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审计报告时就曾建议,要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进一步清理规范融资平台公司,抓紧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实现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全口径管理。

  除了亟待建立地方债管控机制外,刘尚希还表示,还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坚决遏制地方政府追求短期GDP增速的“政绩冲动”。地方政府不能搞大跃进,无论是经济建设、城镇化建设,不能急于求成,而要量力而行,要保持合理的债务率,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否则多少钱都不够花。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张茉楠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央和地方财权与事权的非对称性和不平衡发展,使地方政府长期面对资金缺口是地方债务问题的根源。

  张茉楠建议,除了要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还要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平衡分配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可为地方政府开辟房产税等新的税源,努力提高地方税收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扩大地方政府理财空间和调控能力,扭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倒挂”现象。

(责编:薛白、李海霞)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