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宏观货币调控将更多地使用利率工具(网络配图)
人民网北京10月23日电 (记者 贺霞)自1996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放开,到2012年7月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国的货币政策正从数量型逐渐转向价格型的调控,利率工具被更多地使用,以达到对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这是昨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王宇副局长在中国银行业协会的银团贷款与交易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上向业内透露的。
货币政策将更多地使用利率工具
对于未来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走向,王宇副局长透露,中国人民银行的工作,一是将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存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完善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体系,使中国货币政策逐渐从数量型转向价格型的调控,并更多地使用利率工具实现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三是会推出存款保险制度。
王宇副局长还提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机构主要应在三方面加强应对。即,一要进一步增加金融机构内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二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三要进一步增强的风险管控能力。
利率市场化改革7年路径梳理
王宇副局长对1996年以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路径进行了梳理。即按照先放开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再放开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最后放开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的思路来进行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1996年,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启动。到1999年,中国基本实现了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到2004年,中国基本实现金融机构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的目标。
到2012年7月,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主要表现在:去年起,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不仅可向下自由浮动,而且可以向上浮动,上浮区间是基准利率的1.1倍。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不仅可以向基准利率之上完全自由浮动,还可以向基准利率之下浮动,浮动区间是基本利率的0.7倍。
今年7月20号,人民银行宣布,放开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下限管制,基本实现中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的完全放开。至此,中国金融机构已可以根据市场原则来自已决定各自的贷款利率。
王宇副局长表示,相信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金融改革进程的加快,将为银行业,包括银团贷款等业务,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 价格持续正负背离凸显货币调控两难格局
- 央行重启逆回购周期凸显货币调控“守区间”思路
- 央行不愿放松流动性 货币调控维系紧平衡
- 央行货币调控步入“紧平衡” 资金面进入收紧新阶段
- 存准调整“隐身”13个月 货币调控面临抉择
- 专家认为:结售汇顺差加大货币调控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