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财经

新闻工作者应为质量安全而战

李迎丰

2013年11月07日11:14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手机看新闻

中国质检报刊社及质检出版社的几个朋友建议我把近几年来自己关于质量及新闻宣传方面的论述和文章汇编成集,因为他们发过我的系列文章和出过我的文集。但我一直没确定下来,确切地讲是犹豫了将近一年。因为新到一个单位,自己要尽量多地利用时间看书和资料,以便尽快熟悉情况和业务,尽快补上知识短板。这段时间也确实看了一些书:《信息管理学》、《电子政务论》、《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组织机构代码系统工程》、《大数据时代》、《信息化与社会管理创新》以及代码历史沿革、相关法规、标准、文件等等。直到前不久,在一次聚会上,分别负责我在人民网和中国经济网开辟的个人理论专栏的老总朋友在约催我发文未果之后,建议我将近几年来的文章及思考集结出版,在座的中宣部及国新办的朋友也都力劝我如此,并说人生三不朽云云,也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那段经历,那场“难忘的战斗”,那种可以无愧于一个质检人的心历路程。我被说动了——看来还是修炼不到家,缺乏淡定。我的心热了,因为他们使我想起了那充满热点的日月。

中国经济风云变幻 见证若干质量大事件

我从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到质检总局新闻办的这几年,应该说正值我国经济克服国际动荡、风云变幻而稳步发展,较好地把握战略机遇期的几年,也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质量安全,我国整体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与发展,但产品和服务质量仍存在不少问题、仍满足不了人民群众伴随着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同步增长的质量安全需求的几年,是广大消费者伴随着全民质量意识的提高而其自我主动质量维权意识不断提高的几年,是伴随着政务信息的公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博客、微博客为代表和载体的各类新媒体不断出现、发展、壮大,新闻传播以核裂变的方式、速度和能量正对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方式及管理运用方法产生极大冲击并进行革命性的变化,人人皆为新闻传播源的“大众麦克风”时代亦即“自媒体”时代正式到来的几年。确切地讲这是产生新闻热点的时代,这是考验政府新闻管理部门服务、管理和应用媒体并发挥媒体巨大能量的智慧和能力的时代。这几年,发生了那么多的质量大事件:我们经历了2007年带有贸易保护主义背景的国外炒作、唱衰“中国制造”,而我们唱响了“相信中国制造”,打了一场保卫中国制造之战;2008年质检系统全力支援汶川地震抢险救灾和重建家园、有效保障北京奥运会质量安全,爆发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2009年国务院在全国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全国抗击和防控H1N1甲型流感;2010年开展全国性质量提升活动;2011年《食品安全法》出台并实施;2012年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出台并实施;2013年正式启动食品药品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职能转变,成立食药监总局,国务院印发《质量工作考核办法》,国家将首启对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进行考核,并正式启动“中国质量奖”。

透过这一系列的质量事件、质量活动和工作,我在思考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因果逻辑。我深深懂得:质量问题不仅仅局限在生产制造、经营销售环节,同样延伸到社会诸多环节和领域。它与市场紧密相连,与消费者息息相关,它融汇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它呼唤规则、公平、诚信、有序,呼唤理性消费与和谐共处。《中国质量报》曾在2011年9月质量月时以本报评论员的形式发表了我的文章《质量月话质量——质量是人类文明社会永恒的话题》。我认为,质量问题不仅仅是管理学上的问题,还是社会学、经济学方面的问题;质量的管理不仅仅是法规、制度方面的问题,还是道德、文化方面的问题;质量的改进不仅仅是技术、设备、工业层面上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生产产品的品质问题,更是人的素质层面上的问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们的思想秉性、品格素质的问题。也就是说,质量问题不仅仅是物质范畴的问题,还是精神范畴的问题;不仅仅是“形而下”即“器”的问题,还是“形而上”即“道”的问题。

思维严谨、办事认真、具有强烈责任感的民族往往重视质量,——因为质量需要认真、严谨和负责任的态度——如德国人。

资源贫乏,具有危机感、紧迫感的民族肯定重视质量,——因为质量能提高资源利用率,是经济增长属集约型而不是粗放型的必要条件——如日本人。

市场发达、市场机制健全而人们又以赢利为“上帝的旨意”的民族必然重视质量,——因为那种充分肯定并鼓励人们致富的氛围符合人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本能,并提供了人们竞争、致富的欲望和动力,而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的竞争必然要走到质量效益和品牌竞争这一步。另外伴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建立并完善的相关法律、规则、秩序又有效地约束着人们欲望的无度无序竞争,使人们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则,像一团活火,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一定的方式燃烧——如美国人。

——由于我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引入质量及质量管理的概念、学科较晚,整个质量管理体系还不健全,全民的质量、消费、品牌意识还不很强,产品市场及各生产要素市场还不很成熟。我们可以不必因质量的一时落后而自卑,因为我们毕竟在以不慢的速度和不乏的后劲在追赶,在发展和提高。但我们不可以不时时清醒地以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来意识到我们在质量发展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这来自于产业发展方面、市场法规制度方面、工艺技术方面、文化精神方面,民族秉性及民族品格、道德方面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惮于前驱,才能知耻而后勇,才能更理性更自豪更义无反顾更充满信心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呼唤全社会共同为质量而战

我深感在这样一个变革发展的时代,要当好一个我国质量管理部门的新闻官,除了起码的业务素养、工作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至少两种精神:一是职业精神——对事业的忠诚。他是喉舌,是质量事业和质检系统意志的表达者、政务信息的传递者;他是桥梁、是纽带,他不是自然人,必须以“公”心、以对质量事业和质检系统无私的忠诚来履职尽责。二是担当精神——敢于担责。他要敢于为真理而斗争,不怕冷言非议,流言蜚语,敢于为质量而战,为质量而鼓与呼。2010年底,在我写《食品质量安全,我们共同的责任——试析保障食品安全的“四维度”》一文并发表时,我有过认真思考,甚至有点犹豫。尽管在2009年由中新社、中国新闻周刊举办的“第五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启动论坛上我作过类似的主旨发言,阐述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包括媒体、消费者四方在担当社会责任,保障质量安全方面的作用及责任,反响很好。但是这一次是专门就食品安全这一热点并且易被消费者所非议和不满的话题,你在强调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固然需要加大公权力及政府执法部门对假冒伪劣者监管处罚打击的力度,也需要调动社会权利如中介组织、新闻媒体发挥监督及信息披露的作用的同时,第一次提出并呼吁消费者应该运用公民权来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这很有被舆论围攻的风险。我思考许久,觉得还是要有勇气大胆提出这一观点。因为我深信食品质量安全只靠政府部门监管,靠企业自律,靠为数有限的社会组织监督是远远不够的,是注定不行的,必须要“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要调动广大消费者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运用公民权来尽自己的义务来担自己的责任。只有这样,假冒伪劣、诚信缺失的行为者才能真正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哪怕你人微言轻、作用飘渺,也应有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具有的以及中国传统儒学倡导的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韧劲。即使你现在提出这种观点可能有些人不理解甚至误解曲解,即使由于当前社会上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互联网中存在的“塔西佗陷阱”现象,你很可能会被置于“道德洼地”遭遇俯冲,也是值得的。我想起质检总局支树平局长多次提到质检工作者要始终牢记质检为民,热情为人民服务宗旨。当面对假冒伪劣行为时则要有血性,要敢于接招亮剑,敢于“为质量而战”。他要求质检新闻工作者也要有血性,要有激情,要敢于扬清激浊,敢于担当,敢于为真理而斗争,敢于为质量而鼓与呼!从他的这些话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正义和崇高,一种使命的神圣与无畏,一种对事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大爱。这种感受,我从自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之后全体质检人忍辱负重、爬坡奋进、忠于使命、恪尽职守的这几年中经历过,或确切地讲一直浸染其中直到今天。我记得2010年的12月24日晚上,正是平安夜。各大宾馆饭店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与他们的家人、朋友伴随着祈福吉祥的圣诞树欢度这个源于西方的节日。而此时,质检总局还灯火通明,不少人还在紧张地工作着。凌晨两点多,蒲长城副局长和我们几个人还在支树平局长办公室,支局长还在和食品安全事发之地的省质监局局长以及与总局紧急派往前线负责打假查处工作的总指挥通话,了解详情,研究方案,布置工作——这只是太多类似工作中的一个场景,是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个不能与家人团圆欢聚的节假日中的一个缩影;我还记得2012年11月底我登上海拔5000多米高的帕米尔高原上的红其拉甫口岸,这里虽风光壮美,但环境恶劣,素有“死亡山谷”之称,短短的二十分钟,我在兴奋新鲜之余则是感到气短头晕,而我们的检验检疫工作人员则要常年坚守这里认真把好国门,履职尽责,缺氧不缺精神。——这就是质检人!这是一群“为质量而战”的人!

敢讲真话的人是中国的脊梁

另一个我所尊敬的瘦骨嶙峋却铮铮铁骨的吴敬琏老先生,敢讲真话,能以良知为真理而斗争。他用超越安徒生童话中《皇帝的新衣》那个指出皇帝“什么也没穿”的小孩的直率和真诚直指中国股市的弊端、风险,冒着被学术泰斗、业界达人、众多狂热的股民围攻群殴的风险。本世纪初,我在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任副会长兼秘书长时,我们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第一届中国信誉论坛,我邀请兼任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副会长的吴老以政府诚信、社会诚信为主题作主旨演讲。他欣然允诺,慷慨陈辞,掷地有声。既针砭时弊,传递忧患,又开出良方,提振信心。我看过他推介引进的英国人查理斯?麦基的《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震惊不已,感叹不已。透过看《吴敬琏传》以及介绍他特别推崇尊敬的顾准生平的书《拆下肋骨当火把:顾准全传》,感受到了那种特殊情况下的孤独者的勇气、信仰与伟大。我永远记住被纳粹德国杀害的捷克著名的革命家、文学家、曾经的新闻工作者伏契克在《绞刑架下的报告》中的那句呐喊:“人们啊,我是爱你们的,但你们要警惕啊!”。我在知道这句名言的语境之后每每一想起这句话就感动不已,唏嘘不已,继而热血沸腾。这是多么伟大、执着和无畏!这种感受,在我少年时期读冯骥才反映泰山挑夫的《挑山工》以及茅盾的《白杨礼赞》时有过;在我青年时读鲁迅的杂文,读“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时有过;在我中年时读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天祥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以及在读到宋代大哲学家张载那顶天立地、气势如虹的抱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时有过;我想,这不仅仅是心胸和境界,更是正直、大写的人必备的品质、理想和激情。在我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我所尊敬的一位领导专门为我写的书法作品,是我从《论语》中选出的曾子的名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以此来警醒自己。我被这种精气神鼓舞着,从不敢懈怠,从不愿放弃。

做一个有责任感和充满理性激情的新闻人

在新闻传播理论上,信息的表达、传递、交流常常有事实层面和价值层面之分。事实层面讲事实,平铺直叙,给人以客观之感。价值层面讲态度,讲情感,讲在事实之上的综合感知,讲心与心的触动。只有被触动、感动过的人和事才更有印象、才有价值观的参与。按照心理学观点:人在90%情况下是情感判断而非理性判断。一个被感知的事实永远比事实本身更重要,一个被感动的事件会深扎于人们心底。因此,我多次在有《中国质量报》、《国门时报》及几十个质检系统的期刊、网站老总参加的新闻通气会工作研讨会及通联会上提倡我们的报刊、我们的文章要有充满理性的激情。我从整体上来讲喜欢短小精悍、信息量多、言简意赅的文章及文风,但对于那些充满激情又言之有物的一些长篇的通讯报道我情有独钟。常常会被文中的人和事、被作者、编者那颗燃烧的心、涌动的激情所感染感动。《中国青年报》关于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的三篇通讯《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我记忆深刻。那绝对是在理性的激情下写就的感人肺腑又发人深思的文章,真的是“子规啼血”啊!《国门时报》上不时有一些不错的有激情有感染力的通讯。还有《中国质量报》上不时有一些笔锋犀利、力透纸背的评论类文章,有点匕首、投枪的味道。我把它们比喻为燃烧的冰山,看似冷,实则热,在燃烧。只有有理性、有责任感、有激情、有义愤、有大爱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我一直认为,对于报刊编辑不仅要有技巧,更要有激情。应该少发一些四平八稳的文章,多发一些有棱角、有特色、有热度的文章。对前者不得不发时要惜墨如金,对后者则要给足版面,给足面子,要泼墨如水。我所认为并一再呼吁的新闻工作者要有理性的激情,是希望记者编辑们在激情与理性中寻找平衡与结合点——更准确地说不是寻找“结合点”而是体验情理的自然交融。

2009年,我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及相关机构联合组织实施的“国际食品安全管理——全球领导才能培训计划”活动,在美国记者俱乐部的讲坛上,我面对联合国官员、美国相关政府部门的食品管理官员和新闻官及众多全球知名的美国媒体记者,向大家介绍了中国政府作为负责任的政府是如何一直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高度重视并致力于保障人民群众食品质量安全,介绍了中国政府在日常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及突发公共食品安全事件时的信息公开、新闻传播方面所做的工作和付出的努力,阐述了在解决食品安全这一国际性问题方面大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共担责任的建议和意愿,更谈了各国新闻工作者在相互促进实现全球相互交流、和谐友好、共担质量安全职责的使命。我说:

——我们都很熟悉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即合唱交响曲,熟悉那歌词:在欢乐女神的“温柔翅膀下,一切人类成兄弟”。记者应是人类友好交流、传递友爱、增进友谊与了解的桥梁、信使与助产士,是质量安全与消费信息与常识的传播者而不是相反,更不是抹黑打压他国品牌、设置质量经济障碍与贸易壁垒、贸易保护主义的推波助澜者。正如平等、自由、博爱,不仅是从1620年“五月花号”一抵达美洲大陆,美国人的祖先就有的梦想,也不仅是法国《人权宣言》中浸透的“平等、博爱、自由”思想伴随着“自由女神”火炬自1886年以来一直屹立在美国纽约港燃烧到今天的,其实现的过程非常漫长、坎坷。今天解决食品质量与安全这一全球性的问题,让人们安心放心舒心地消费、有尊严有质量地活着,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使命和共同的梦想。正如马丁?路德金先生那个传遍全球、穿越时空的“I have a dream”——大家“能在自由的天空下,手拉手同声歌唱”。这需要各国的政府和人民共同的努力。中国2000多年来一直传承下来的文化是“博爱”,是仁者爱人,是把自己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财富让天下人同享。正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早早就无偿地奉献并造福于全人类一样,很早就有了天下一家、天人合一、和谐相处的观念——因为世界是平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先生到中国北京大学演讲时,曾引用了中国古代一位伟人孟子的话:“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这是我们各国新闻工作者在促进全球质量安全、推动经济发展、造福各国消费者方面所应取的姿态和应尽的职责。

我在中宣部、中央外宣办组织的由中央国务院各有关部委新闻官及各大中央媒体、都市类媒体负责人参加的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培训班研讨班上发言,由衷地感谢各新闻媒体在报道质检信息、宣传大质量与质检工作并有效地开展舆论监督方面所做的一切,同时我在列举了我国新闻界存在的一些借用公器滥用公器,缺乏竞争缺乏规范的实例现象之后提出:“媒体是公器也是利器。使用公器,要有公道之心;利器在手,不可不慎”。就政府与媒体的关系亦即大家众说纷纭观点不一之“朋友?对手?挑战者?”的话题时,我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得到会议组织者及与会者的赞同。我认为:”按照古人对朋友二字的定义:同门为朋,同志为友,也就是说要成为朋友须满足两个条件:同出一门,同一志向。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政府部门负责新闻的官员或其学业为新闻,或从事多年新闻工作,因此,可以说二者同出一门;从组织的角度来看,政府部门是生产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大众的,而媒体是社会公器,同样是服务大众的,政府部门与媒体以共同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代表人民大众利益、服务人民群众为同一的志向、职责、目的——即所谓同志。因此,可以说,二者同门同志,即为朋友。当然这种朋友不是一团和气,不讲原则的。在中国,朋友的最高境界是诤友。可以为了真理、真实和原则而争论、批评,发表不同意见。政府部门欢迎媒体代表大众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

白岩松曾送我一本他的新作《幸福了吗?》,在其后记里有一段话,我印象深刻:“更好的时代应当听得到更多的批评和忧患,听得到监督中的理想,听得到面对批评与监督时,时代特有的坚强与自信。”我认为,这样的时代需要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共同来打造。

我曾在《中国质量报》和《国门时报》通联工作会上对报纸的编辑记者们说:媒体的从业者即新闻工作者这支队伍要能如李大钊说的那样:“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能写出“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般微词宏旨、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的文章。记者的笔是很沉的,因为“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两张与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企业发展声誉紧密相关的行业报更是如此。要时刻注重真实性,强调实事求是——即使是强调真实也不是纯自然主义的真实。要力争做到具体真实与整体真实相统一,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相统一,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相统一。还要把握好新闻报道的度——热度、角度、力度、广度、深度、高度、透明度——只有准确把握好度,才能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总之,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有敬畏感、责任感,要有理性的激情,要能举轻若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守住媒体及新闻工作者的底线职责——“别让社会哭得绝望,也别让社会笑得狂妄”。

(作者原为质检总局新闻办公室主任,现任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党委书记。本文是其新作《为质量鼓与呼》一书的代前言,原载《中国质量万里行》2013年第11期,小标题为编辑所加。) 

(责编:李海霞、王静)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