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寿一家。 |
刁长才一家。 |
杨立创一家。 |
刘上上一家。 |
编者按:有事没事,回家过年。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回家无需理由,团圆自然而然。
春节期间,本报记者探访了4个家庭,见证他们的“全家福”,在浓浓年味中,倾听他们的故事。虽是一个个小家庭的纠结和欢欣,里边,却有大时代的脉动和变迁。
到哈萨克斯坦务工,有过坎儿更有奔头
“再干几年,咱也是百万富翁”
本报记者 商 旸
赶了4000公里的路,刁长才到家了。
从哈萨克斯坦零下40摄氏度的石油工地到山东省沾化县下河乡刁家村热热闹闹的集市,这个43岁的汉子奔波了三天三夜。三个春节没有在家过了,今年能赶回来,刁长才跟家里视频聊天一说,妻子女儿当时就乐得拍了巴掌。
冬日午后的阳光打在些许生锈的门锁上,家门紧锁。刁长才有些纳闷,这个时间正是自家超市忙碌的时候,妻子李果芝应该在柜台后给冬闲的村里人拿一包烟,或者在角落里吃力地把一箱箱啤酒码好摆齐才是啊?
刁长才有点不安,掏出9个月没有用过的家门钥匙,吱扭一声打开了铁锁。
45岁的妻子躺在里屋的床上。就在刁长才动身的那天早上,李果芝摸黑送女儿刁青蕊上学,回来的路上电动车打滑摔倒,伤到了膝盖。
“为啥不跟我说?”刁长才埋怨着。
“跟你说有啥用?”李果芝反驳着。
刁长才记不清这样的对话发生过多少次了。7年来,自己出国4次,家里的事情全都压在了妻子一个人身上。经营超市、侍奉公婆、照顾女儿,每一次遇到坎儿,李果芝都咬咬牙自己扛过来。
“一个人在家难是难了点,可是他钱挣得一年比一年多,日子有奔头。”李果芝爽朗一笑,指着刁长才,“你快给说说!”
刁长才腼腆一乐,“我干的是给石油管道装保温层,9个月一共挣了9万块。村里面成立了劳务派遣公司,跟国家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签的合作协议。我们都有用工合同,工资一次付清从不拖欠。”
“我在家拾掇超市一年也挣了5万多。” 李果芝抢过话头。
收入渐渐多了,刁长才有了新想法,“想盖个二层小楼,上上下下能有260平方米,算下来得花30万。”
“30万也花得起!” 李果芝说,“女儿上小学学费全免,也没有啥负担。”
刁长才的父母都在70岁上下,身体硬朗。今年过年,村里还给老人们送去了油米,平时村卫生室还给定时免费体检。
家中安好,刁长才挺安心,开春之后还回哈萨克斯坦。“这次要干铺设管道的活,时间还得9个月,争取能挣上个10万块。再干几年,咱也是百万富翁!”
在网上开茶铺,有过纠结更有雄心
“家里网店,终有逆袭的一天”
本报记者 胡雅婷
2011年在淘宝开了网店,2013年营业额就过了千万……然而大年初六一进门,泡上茶,刘上上,这位80后的茶老板说起了自己的纠结。
“第一个就是缺人才,想招一个网络店长,一年10万都请不来。”在他看来,地处皖东南的宣城是个小城市,一些年轻人不愿来。“今年我们还打算将茶铺进驻京东、1号店,但目前资金还是有点吃紧。”
“政府最好能有更多的低息贷款,周期再长一些。”上上说,“还有能对企业的人才引进给予更大的扶持。”
其实这几年,上上一直有纠结,但也在纠结中前行。最初的纠结是要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回乡继承茶铺生意,这个28岁的年轻人几乎是被逼回了家。
家里的茶叶生意起手于外公,他于上世纪80年代创立了爱民剑锋茶庄。然而1998年一场金融危机,茶铺放弃的放弃、关门的关门,最后只在本地留了几家。直到2011年,家里开会,决定让小辈们开始做网店。
学的是装潢设计专业,在上海一家企业做设计总监,年薪最多能拿到50万元……提起当初的抉择,上上坦言,“特别纠结,从大城市回来,又不是本行,多少不甘心。”
网店开了,到2012年底一算账,居然亏了50多万元。“当时觉得开个网店,成本肯定小,没想到居然亏了,难道网店只是看上去很美?”上上又纠结了。
网店到底何去何从,家里又开了一次会,姨夫一锤定音:“网上卖茶叶,利润不能高。刚开始订单量不大,就是赔钱赚吆喝。”
纠结过后,上上继续前行。2013年3月,他在天猫开设了茶铺的旗舰店——徽语旗舰店。2013年9月,宣城市政府在淘宝网将销售当地特产的网店集聚起来,为年轻人创业打造电子商务平台,其中就包括上上家的网上茶铺。
年前一算账,上上乐了。去年一年,网店的营业额达到了1000多万元,补了2012年的亏本,还赚了一些。“虽然现在网店赚得还是不如实体店,但我相信,今天购买9块9包邮茶叶的年轻人,终有一天会逆袭。我们开网店,等的就是这一天,我们也终究会逆袭。”
接受社会救助,有过负担更有目标
“砸锅卖铁,也要把娃供出来”
本报记者 蒋云龙
从四川省青川县县城驱车而出,20多分钟后,驶入一条一车宽的水泥村道。顺着曲折盘旋的盘山小路,车子慢慢悠悠,开上了山。
山顶上就是黄坪乡群丰村,我们下车来到村民张国寿的家里。老张家的泥砖房有些年头了。不够敞亮的堂屋里,白炽灯泡发出昏黄的光。一台陈旧的彩电,是屋里不多的值钱家什。
但老张情绪很高,“去年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村里拨了钱,我还把院坝打上了水泥。最重要的是,办上了助学贷款,政府还发了助学金,娃娃上学的负担一下子就轻了!”
乡党委副书记罗永峰告诉记者,老张两口子伺弄田地、打打短工。家里老大虽然申请了助学贷款,但还是欠下不少外债。老二去年又考上大学,家里是又喜又忧。
“我当时下定了决心,砸锅卖铁也要把娃供出来。”老张不缺乏决心。
“老张家的情况,符合县里的‘十大救助政策’。”罗永峰介绍,“除了助学贷款很快申请了下来,县里还发了2000元的助学金。”
十大救助是啥?看着记者感兴趣,县宣传部副部长柳桂华介绍起来,“简单说,就是统筹多方面资金,构建起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临时救助为补充、各项救助制度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
国家已有各种救助政策,为啥还要搞个十大救助,有实际内容吗?
“青川是极重灾区,老百姓要富起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细致化的帮扶。”青川县县委书记向此德表示,“现在我们有了这个制度,有了专项资金。百姓生活遇到困难,基层干部依章办事,就能解决。”
社会救助的摊子铺大了,资金从哪来,怎么用好?国家每年拨付给青川1000万元资金,青川从“三公”等支出上,每年节约出500万元。向此德说,“用好这笔钱,要让救助走向法制化,要用制度规范来落实资金使用。”
“救助中心还给我安排了无息贷款。”火塘烧得正旺,老张还在不停地扒拉着炭火,他谈兴高涨,“用今年的无息贷款,我要种十来亩地的茶,还要养十多头牛。不仅能把外债都还了,我家也能成富裕户了!”
致富路上,有过烦恼更有愿望
“种果树开饭店,让日子更红红火火”
本报记者 寇江泽
“看咱屋的新房子,这边是门房、厢房,那边是上房!”山西省永济市东信昌村村民杨立创一脸自豪。
老杨50多岁了,家里有八十高龄的老母亲,孙女、孙子,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小学。以前家里是村里出了名的困难户。
“你不知道以前的老房子,就3间厢房。院里地基比门口路面还低,一下雨,家里就成了水塘子。”老杨感慨,“现在啥都不一样啦!”
当问到这变化里面有啥诀窍时,老杨笑着说,“能有啥诀窍,以前挣不来钱,现在能挣来了呗!”
那钱是咋挣来的?
东信昌村委会主任吕建平告诉记者,近些年永济引导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化发展,东信昌大力发展果树种植,1400多口人的村子就有1400多亩果树。这么大的种植规模,客商不请自来,让水果有了销路。
老杨就种了6亩苹果树、4亩枣树。“一年有四五万收入呢!”
年收入就只有这些吗?
“当然不是!”老杨说,“除了种地,儿子、儿媳在天津开饭店也不少挣呢,一年也有10多万!”
在外出开饭店前,老杨儿子在市里开了家电器修理店,没挣着钱,反而亏了不少。没办法,改行!这不村里不少人在天津开饭店,老乡带老乡。在乡亲的介绍下,老杨儿子也在天津开了家小饭店,没想到真站住了脚。
永济人社局局长薛兵介绍,永济市成立餐饮协会,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并提供贴心服务。目前该市外出就业5万余人,在外拥有店面1.5万余个,2013年实现收入3亿元。
老杨儿子就得到了不少服务,也让他在天津站得更稳。
正是在一家人的努力下,致富路越走越顺。
2013年是老杨幸福的一年,不过同时也有些小烦恼。“儿子、儿媳没出去开饭店前,孙子、孙女每周都能见到爸妈,现在每年都见不了几回,担心孩子成绩落下来。”不过幸运的是,虽然两个孩子不能经常见到父母,但是学习都挺努力,成绩一直不错。
新的一年里,有啥愿望?
“有很多愿望,想让日子更红红火火些。”老杨说,“还有就是,盖房子还有点欠账,尽快还上。”
《 人民日报 》( 2014年02月07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