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茜
日前新华社报道浙江省公务员考试与往年的节节攀升不同,今年的报名人数不仅下降,更创四年来新低。有分析认为,正是近段时间来公务员频频诉苦影响了大家考公务员的积极性。
据了解,2012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直逼30万,去年达到36.34万人,今年报名人数直降9万人。今年浙江省还首次放开了考生的户籍和生源限制,允许外省籍全日制普通高校2014年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因而招考开始初期,不少专家预测今年报考人数还是会明显增长,而结果出人意料。
确实,中央八项规定和一系列“节礼禁令”等发布以来,公务员的日子没有以前好过了:各种常规福利和隐性福利大幅减少,一些公务员抱怨说今年春节过了一个“裸年”。待遇相对“缩水”、公务员纪律愈加严格等因素,使得公务员的职业吸引力也开始下降。
过去公务员之所以具有吸引力,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这种隐性福利超过常人。除此之外,公务员在养老、医疗、住房、户籍等方面一直享有超过正常水平的福利。与这种隐性福利相对应的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倡廉的举措,于是公务员队伍中开始出现一些想逃离“围城”的情绪。
去年以来作为改革开放先锋的广东省,发生多起官员“下海”的事情。去年底,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管理委员会主任覃朗辞职到一家房地产企业任职。此前,广州市已有多位处级以上干部辞去公职“下海”:广州市公安局政治部人事处处长陈伟才辞职去了格力电子,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含保税港区)管委会副主任、南沙区常务副区长孙雷则辞职去了浙江传化集团下属公司。
任何行业的正常状态都应该是“有进又有出”,而目前的公务员系统则与上述定律相悖:每年都有数百万青年才俊试图挤入公务员系统,但每年因为职业选择主动离开公务员系统的则寥寥无几。目前的公务员体制流动性非常之差,体制本身的惰性也成为一大问题。
在国外,公务员工作也就是一个社会上的普通职业、一个谋生职业而已,尤其在西方的一些国家中,公务员并不算是社会上最好的职业。在中国,公务员的吸引力在改革开放初期也没那么高。
为什么我们搞市场经济这么多年了,公务员却成了“神一样”的职业,优秀的大学生择业不往市场走,而拼命削尖脑袋往机关钻呢?不难看出是我们的政策导向存在问题。大学生看重的是公务员的工作稳定、薪金高、福利好,有保障的金饭碗,而且还有不少隐性收入。
不少专家认为,大学生毕业首选的择业方向应该是去基层、去企业、去一线。在那里接触实际,接触群众,增长知识,增长才干,经过历练,打好根基,才更有利于以后的发展。同时,企业是社会物质财富生产的主要领域,应该有更多的知识人才投身其中,才能提高其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在美国40%的毕业生选择进入企业,报公务员的比例不会超过10%,而其他不是自己创业,就是继续深造。更多发达国家,公务员只是政府的“雇员”而已。因为政府不创造价值,政府只是国家预算的执行者。
其实一般公务员的职业对一些有才华的年轻人来说是不太适应的。行政系统有一套严格办事的程序,对创新要求不高,而刚毕业的学生往往是干劲最足、创新意愿最强的时候,应该选择更有发展前景的职业。相比之下,在其他社会行业中,个人“一展身手”的机会更多一些。年轻人都来争考公务员并不正常,一个创新型的国家,更需要人才在市场中拼搏,在实验室中探索,在各个领域里创造价值。如果将社会上的优秀人才都吸收到政府体制的框架内,又有谁去推动科技的进步与社会发展呢?
然而,新的趋势总是在各种因素的累积下不知不觉地产生。改革开放35年的进程中,官员“下海潮”现象往往与市场作用的强化联系紧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传达出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以及推动多方改革的决心,强化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并且本届政府正在加快新一轮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事项力度空前,有专家预计“逐官”现象在未来几年会有所缓解。全面深化改革如能有效推进,将加速推动新一轮公务员“下海潮”的到来。
但是要改变目前这种不合理的择业取向,还需要对我们的政策导向特别是人才选拔制度、分配制度、养老制度等方面进行合理调整,积极营造出良性稳定的就业环境以及创业条件。
据了解,目前公务员退休金替代率在70%以上,属于偏高,这是单一层次制度安排的结果。企业职工在改革前的退休金替代率也同样偏高。但企业职工实行养老保险改革后,当初设计的“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双层架构并未实现,即企业年金并未普遍建立。
公务员保留了退休金的偏高替代率,企业职工降低了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又未补上企业年金,两大群体的待遇差距就持续拉大了。
人大郑功成教授指出“我国养老金制度存在碎片化,企业职工和公务员养老双轨制”带来了不公平,这种碎片化突出地表现在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之间的双轨制上,它导致了两大群体养老金权益的不平等。只有在解决了养老金双轨制的基础上,公务员热才能有效降温。
(作者为南方日报记者)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