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 中国力量【3】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 李书福 |
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 周云杰 |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 张剑秋 |
江中制药集团董事长 钟虹光 |
红豆集团董事 钱文华 |
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梁昭贤 |
波司登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高德康 |
|
做受尊敬的中国品牌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 李书福
“中国品牌”是个热门词,国家、企业和学者都在探讨如何能快速地打造“中国品牌”形象,希望创造更多的、有影响力的中国品牌。但我们知道,品牌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很实在的一种价值体现,品牌的本质是消费者的认可度、喜好度。不同的品牌,代表着不同的产品价值和不同的产品市场定位。就拿中国汽车品牌来说,这几年中国汽车品牌形象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总体给人的印象,还是技术不是很领先、质量不是很过硬、服务水平也不是非常令人满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中国汽车长期以来,基本上是走合资发展之路。虽然最近十几年这种情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中国企业可以自由开展汽车产品的研发,进步很大,但由于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工业发展历程较短,没有太多的技术积累,综合竞争力还不强。
现在让人感到欣慰的一个事实是,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中国品牌建设,激励中国的汽车工业能够尽快地成长起来。只有鼓励自主创新,大量培养人才,中国汽车的品牌形象才能够尽快地得到改变,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力才能够尽快得到提升。所以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吉利汽车公司,已经感受到了这个时代的呼唤和用户的期待。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吉利这个汽车产品打造成能够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真正拥有核心技术、真正受人尊敬的中国汽车品牌。只有受人尊敬,才会有品牌的崛起!
吉利在这条路上走得并不是很平坦,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但我们坚持完成一个使命,这个使命就是要让吉利汽车走遍世界,要让世界充满吉利,要打造一个受人尊重的中国品牌。我们就是坚持这种信念,一点点向前迈进。
创牌要与时代同行
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 周云杰
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家电产量占全球家电总量的49.1%, 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的份额仅为2.89%,而这2.89%中有86.5%是海尔,也就是说,在中国境外,每100台中国品牌的家电产品中,有86.5台是海尔品牌。
为什么?因为在海外创品牌需要投入。国际上有一个共识:在母国以外的市场创名牌需要8—10年的赔付期。很多企业由此选择了风险小、收益大的代工,但是,这样下去不可能创出世界级品牌,中国制造也没有未来。
海尔一直在创品牌的道路上摸爬滚打,希望能探索出中国企业的创牌之路。
海尔认为,国门之内无名牌,企业要打造品牌就必须走向海外市场,但不能是以出口创汇为目标,而要出国创牌。因此,海尔自1998年就进入了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提出了“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战略:
海尔“走出去”与大部分中国企业采取低价策略不同,采取的是缝隙策略,靠差异化避开同质化的恶性竞争。
“走进去”就是成为本土化企业,进入主流市场,销售主流产品。目前在美国、欧洲、澳洲、日韩等发达国家市场,海尔都已进入主流销售渠道。
“走上去”就是成为当地的主流品牌。目前海尔在全球市场正成为中高端品牌的代名词。
今天,海尔如何做品牌?我们认为,关键是“零距离”创品牌,与时代同行。
没有成功的品牌,只有时代的品牌。在互联网时代,海尔创牌的方式就是与用户“零距离”,实现交互、交易、交付等全流程的用户参与,并与攸关方实现共治共赢共享。
以海尔免清洗洗衣机为例,小微团队通过各种线上和线下渠道跟用户交互,了解到洗衣机内桶脏的痛点,在网上征集创意解决方案,当时有990多万用户参与,收集到846个创意方案,最后结合网友的评价选出最佳解决方案。海尔与用户零距离交互的同时也实现了品牌价值的提升。
做中国声音的传递者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 张剑秋
伊利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产品线最全的乳制品企业,也是唯一一家跻身全球乳业10强的亚洲乳企。伊利的成长历程就是中国品牌由弱及强的过程。从1956年的一家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养牛合作小组,到携手奥运会、世博会,成为一杯闪耀国际舞台的“中国牛奶”,伊利成功地将企业品牌和国家形象、全球资源和中国市场、行业命题和中国智慧进行了有机统一。
今天 ,中国品牌正扮演着新角色——中国声音的传递者和中国智慧的贡献者。
今年6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通过第九届世界乳业大会提出了“乳业发展路线图”战略构想,为全球乳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崭新思路,赢得了与会嘉宾的高度认可。这说明一个问题:中国品牌已经成为中国相关行业乃至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重要代表。品牌的力量不仅在于推动国家形象的提升,更是通过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持续增强企业、行业以及国家的国际话语权。
中国品牌要通过不断的创新增强全球影响力。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不仅拥有较高社会美誉度,而且应具有独特的企业战略理念,要成为推动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不创新,无未来。中国品牌的创新基因决定着中国企业的国际影响力。为此,伊利将始终把创新作为布局全球的重点,通过与全球顶尖乳业机构开展创新合作,不断研发创新产品,用全球的优质资源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中国品牌更要勇当深化国际合作的推动力量。
全球产业链是伊利品牌的重要内涵,而基于此之上的国际合作则是中国品牌的题中之义。伊利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全球产业链快速整合的大趋势下,中国企业要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合作,向世界级企业迈进。
当前,“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实施,为所有中国企业扩大国际合作、提升品牌影响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施展空间。包括伊利在内的所有中国品牌都应把握时代契机,深化国际合作,展示中国力量。
追求践行制造文明
江中制药集团董事长 钟虹光
江中制药集团是江西的企业,它的前身是江西中医学院制药厂,这也就是江中集团名字的来由。
培育品牌,我们认为关键是三个注重。
江中集团非常注重科研。1993年,江中就斥资3000万元在北京建立了药物研究所,当时外地企业在北京建立药物研究所的只有江中。到今天,江中拥有两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一个是中国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另一个是蛋白质药物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江中在北京中关村生命园有600多名研究人员,其中400名是博士。近几年,我们累计在世界上最顶尖的学术刊物发表文章近20篇。
江中非常注重在提升技术的同时保护生态。我们的制造基地在江西省南昌市郊,看上去像山,其实山底下是现代化的车间。走进车间,是全自动无人生产线,制造基地绿色覆盖率达70%以上;排出来的水是清澈的,是可以养鱼的。在这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很多小动物,獐子、兔子时不时会冒出来。
此外,江中也非常注重产品质量。多年来,江中在生产中坚持把好第一道关,选用优质的原材料;坚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产品加工的精度和稳定性,保证产品的质量。江中明确,不能在质量上有一丝一毫的差池。
江中在追求一种文明,我们称之为制造文明。不重环保,不重生态,没有制造文明。不重产品质量,不重诚信,没有制造文明。不重研发,不重创新,没有制造文明。不重社会责任,不重道德,没有制造文明。不讲生态,不讲环保,没有制造文明。
说到底,践行制造文明就是要用心做好产品,坚持精益求精,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给用户带来最好的体验,使用户感到物超所值;就是要用心做好企业,做诚信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好产品、好企业,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都会随之提升。品牌的提升,反过来也将给企业以丰厚的回报。
中国是世界上排名第一的制造业大国,许多产品产量居全球首位,然而还缺少足够多的名牌产品。未来中国制造要走向中国创造、打响中国品牌,必须把这种制造文明融入企业的方方面面,融入从研发到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全流程,这样才能塑造中国品牌的良好形象。
江中集团,正在践行着这种制造文明,这也是江中商标的品牌内涵。
品牌靠技术也靠文化
红豆集团董事 钱文华
为什么要创立自主品牌?改革开放30多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具备了与全球一流企业抗衡、在国际舞台唱主角的竞争能力。然而,国际化竞争,首先得有自己的“名字”,有一批在全球叫得响的品牌。而事实上,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名牌非常少。
同时,就国内市场而言,我国的消费需求已从“追求廉价、将就山寨”转向“追求档次、抵制山寨”,“品牌受宠”将成为大众消费群的行为。且随着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市场法则效应将日益显现,规范、守法将使“山寨”“冒牌”的生存越来越难,从而给正规品牌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
那么,中国企业该如何迅速培养自主品牌?品牌的一半是技术,一半是文化。企业创立品牌要下决心注重技术创新,不断为品牌注入竞争优势。技术创新则主要依靠人才、平台、投入三要素。没有人才,平台成为摆设;没有平台,人才就没有施展的舞台;没有投入,人才和平台就没有后劲。同时,企业也要夯实品牌的文化内涵,以民族文化滋养自主品牌。中国品牌要赶超西方品牌,没有捷径,只能打好中华文化这张牌。
其次,企业还要抓住品牌的受宠机遇,迅速积聚企业的扩张实力,一方面加强自主品牌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大兼并重组的力度。众所周知,核变包括聚变和裂变,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聚变就是指全国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一定会优先向品牌企业集聚;裂变则是指形成这些能量之后,企业出现的规模倍增效应。品牌的背后是人力、物力、智力、财力等综合实力的展现,“资本+品牌”就能产生这样的聚变和裂变。
擦亮“中国制造”
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梁昭贤
格兰仕的成长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从1978年创业至今,我们一直专注做好一件事,就是制造。
中国制造正迎来最好的时代。这几年,互联网大爆发,全社会都在关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了制造产业在新常态下的着力点,“互联网+”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创造无限可能。格兰仕在专注制造、升级制造的同时,也在争创世界品牌。
格兰仕明确了两个转型目标:一是从“最大的白电制造工厂”走向“影响世界的综合性领先性白电品牌”。二是在传统的制造品牌基础上打造出一个以上产业互联网品牌。
实现这一目标,从输出产品到输出品牌,我们认为,关键是转型升级尽快取得成效。这就要求“人车路”三要素完美和谐。
“人”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选准人、用好人,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根本。在用好本土化人才的基础上,这几年格兰仕也积极在全球范围内挖掘经营管理型人才。
“车”代表企业的综合实力。对内要争取搞活机制,通过机制的红利激发基层万众创新的热情。对外要把握机遇,争取通过品牌延伸出更大的产业生态圈。
“路”代表企业的发展制度和模式。格兰仕正在积极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创造新的发展方式。一方面把握“一带一路”等对外开放战略带来的国际化商机,提升“走出去”的水平和层次。一方面充分挖掘“互联网+”潜力,用万物互联的思维创新发展,依托互联网平台大数据的循环,促进产品的流通、业务的流转、用户的互动。
擦亮“中国制造”,要会干也要学会说。过去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是物美价廉,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海外客户告诉我们,中国制造价格合适质量稳定,他们的货架欢迎中国品牌。要向全世界擦亮“中国制造”这个金字招牌,我们还任重道远。今后,我们要积极通过权威媒体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制造的了解,向全世界大力推广中国制造的高端智能精品,也要主动传扬中国制造实干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
到国际市场显身手
波司登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高德康
作为中国服装行业较早以自主品牌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在探索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波司登总结了三个方面的体会:
一是要学会“草船借箭”。波司登曾先后为耐克、阿迪达斯、哥伦比亚等世界知名品牌做贴牌加工,但波司登不是简单地做产业链的低端加工,而是通过“代工”掌握国外知名品牌的流行与发展趋势,学习他们在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自己“走出去”积累经验。
二是要拥有自主品牌。国际市场是个大舞台,以羽绒服为例,尽管在国内“波司登”与羽绒服画上了等号,但与国际品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中国并不缺乏优秀的产品,缺乏的是能将本土产品拿到世界市场接受检验的勇气与信心;中国也并不缺乏优秀的企业,缺乏的是能将本土品牌一点一滴注入国际竞争中的决心与毅力。所以,波司登“走出去”,从一开始就将目标定位在打造自主品牌,把自己的产品推到国际市场去检验。
三是要善于借势。2012年开始,波司登和全球顶尖的邮购商——德国OTTO集团合作,利用他们庞大的资源在欧洲市场推广波司登的自主品牌。目前,产品已在包括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在内的8个欧洲国家400多家高端品牌集合店中销售。
国际化是中国品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全球化使国内国际市场的资源自由流动,国际品牌享有更大的资源配置优势,而局限在区域市场的品牌,市场空间会被进一步压缩。对波司登来说,与其把自己限制在放缓的国内市场,与不断涌入的国际品牌竞争,打一场市场保卫战,不如利用整个国际市场的容量和资源,打一场市场开拓战。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