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主动应对 降准降息窗口仍在
在经济压力加大但疫情好转的背景下,央行可能助力推动为商业银行降成本,从而达到宽信用、稳增长的目的,并提高银行净息差为接下来的降息操作留出空间。
近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关于宏观经济运行,一定要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振作一季度经济,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
专家认为,在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的情况下,国务院金融委召开会议,及时回应市场关心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传递出稳经济、稳市场、稳增长的明确信号,有效稳定了市场预期。有专家分析认为,未来降准降息的可能性上升。
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
3月16日,央行召开处级以上干部会议,传达学习国务院金融委第51次专题会议精神,表示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坚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稳中求进,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稳妥推进并尽快完成大型平台公司整改工作,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同时,银保监会召开专题会议指出,要指导银行保险机构从大局出发,坚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满足市场主体合理融资需求,加大融资供给,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各部门和派出机构要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创新支持国家科技研究,更好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助力“新市民”在城镇安居创业。继续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推动完善健康保险服务。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持续完善“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房地产长效机制,积极推动房地产行业转变发展方式,鼓励机构稳妥有序开展并购贷款,重点支持优质房企兼并收购困难房企优质项目,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会议还要求,积极支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要大力支持直接融资,促进融资结构优化。引导信托、理财和保险公司等机构树立长期投资理念,开展真正的专业投资、价值投资,成为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中坚力量。
降准降息预期上升
2月公布的社融数据不及预期,显示当前国内经济动力下行态势依然严峻。2月,社融新增1.19万亿元(市场预期2.22万亿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长10.2%;新增人民币贷款1.23万亿元(市场预期1.45万亿元),较上年同期缩量1300亿元。在数据公布后,专家便预测,2月金融数据预示政策宽松需要再次发力,以此改变需求偏弱的局面,但对于降准还是降息各有看法。
民生银行宏观研究中心主任王静文对记者表示,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但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23万亿元,同比少增1300亿元,尤其是中长期贷款。其中,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出现罕见的负增长,2月减少459亿元,同比少增4572亿元,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近6000亿元,显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足,银行的风险偏好过低。
“这种情况下,降息的必要性有所上升。通过下调政策利率,一方面可以刺激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扩大金融机构的息差空间,推动金融机构进一步向实体经济让利,最终达到自主宽信用的目的。”王静文表示。
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战略研究部副主任谢亚轩认为,从宽松的方式来判断,近期降准的考虑或优先于降息,原因在于银行流动性流失较快。1月超储率降至1%,较上年末下降1个百分点,且1年期存单利率显著上升,较1月末上升20BP(基点)。这些信号表明银行间流动性正在边际收紧,需要央行对中长期资金进行补充。贷款利率仍有下行必要,以加快市场需求的复苏,推测本月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行概率相对更大。
而王静文认为,降息可能性大于降准。不过,降息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美联储加息和当前PPI(生产价格指数)仍然偏高的掣肘,同时可能会加大资金外流的压力,所以央行目前略有犹豫。
“降准可以释放长期资金,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引导LPR走低,同时还能促进银行增加资金投放,但考虑到当前流动性仍然充裕,且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大约为8.4%,继续下调空间有限。综合来看,央行降息和降准的可能性都有,但降息的可能性要高于降准。”王静文表示。
中信建投研报指出,2022年上半年,降准降息窗口期仍在。4月初,特别是经济压力加大但疫情好转的背景下,央行可能助力推动为商业银行降成本,从而达到宽信用、稳增长的目的,并提高银行净息差为接下来的降息操作留出空间。展望未来,若有降准操作,未来经济下行压力下,降息可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