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国之重器 夯实国家水网主骨架
——写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拉开帷幕之际
2022年7月7日,湖北省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格外不同,备受瞩目的引江补汉工程在这里拉开建设帷幕。
据了解,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项目,是全面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的重要标志性工程。工程全长194.8千米,施工总工期9年,静态总投资582.35亿元。据测算,工程建成后,南水北调中线多年平均北调水量将由95亿立方米增加至115.1亿立方米。
连通“大水缸”与“大水盆” 实现南北两利
从1952年南水北调伟大构想的提出,到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论证、勘测、规划、设计、建设,“南水北调”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实现全面通水。7年多来,累计调水540多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超1.4亿人。
北上的一渠清水,极大地缓解了北方受水地区供用水矛盾,也在悄然间改变着当地的用水格局。原本规划设计作为补充水源的中线工程已经成为受水区的主力水源。以北京为例,人们每喝的10杯水中,就有约7杯来自南水。
与此同时,水源区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建设,也对汉江流域水资源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专家指出,一旦遭遇汉江特枯年份,丹江口水库来水量少,在不影响汉江中下游基本用水的前提下,难以充分满足向北方调水的需求。
2021年5月14日,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河南省南阳市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分析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推进工程规划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此后,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有了明确方向和根本遵循。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开源”摆上了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人们将目光投向了位于长江干流的三峡水库。
如果将多年平均入库水量达374亿立方米、总库容339亿立方米、调节库容190.5亿立方米的丹江口水库比作汉江流域的“大水盆”,那么多年平均入库水量超4000亿立方米、总库容450亿立方米、调节库容221.5亿立方米的三峡水库可以看作是长江流域“大水缸”,而且是一个水量充沛且稳定的“大水缸”。
“通过实施引江补汉工程,连通南水北调与三峡工程两大国之重器,对保障国家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将发挥重要作用。”水利部南水北调司司长李勇表示,实施引江补汉工程,将进一步打通长江向北方输水新通道,完善国家骨干水网格局,为汉江流域和京津冀豫地区提供更好的水源保障,实现南北两利。
现场实勘周密论证 前期可研力求最优解
历经90天奋斗,一个千米钻孔诞生,深1105.1米......今年5月,引江补汉工程勘察现场再次传来捷报。据介绍,该钻孔是引江补汉工程勘察现场打出的第4个千米深孔,其深度在中国水利水电行业排名第二。
线路长、埋深大,沿线山高谷深,断层褶皱发育,软质岩及可溶岩广泛分布,地形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岩爆、岩溶、软岩大变形等工程地质问题突出,是引江补汉工程开展前期可行性研究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设计集团董事长钮新强带领团队,开展地质勘察、规模论证、线路比选等工作,综合考虑地形地质、取水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力求找到最优解决方案。
在野外现场,勘察工作紧锣密鼓,尽快将获取的基础成果送达后方,以便迅速开展分析研判。在后方,规划、水工、施工等多领域专业人员加班加点进行工程规模论证、工程布局研究,将需要重点勘察内容及时告知现场作业人员。
前后方并肩作战,上千位工程师采用航测、常规钻探、复合定向钻探、大地电磁等传统加高科技手段,对工程区8000多平方千米,相当于1.5个上海市的面积进行了全面“体检”,为最大限度地避开极易导致隧洞灾害的强岩溶区和规模巨大断裂带,寻找最佳线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技术、经济综合比选,引江补汉工程从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左岸龙潭溪取水,经湖北省宜昌市、襄阳市和十堰市,输水至丹江口水库大坝下游汉江右岸安乐河口,采用有压单洞自流输水,是我国在建综合难度最大的长距离引调水隧洞工程。
高峰期,引江补汉工程勘察设计项目现场工作人员达1500余人,钻探机等仪器设备达80多台套。大家奔波在山间田野,行走在茂密丛林,经历着炙热与雨水的考验,只为“工期不落、目标不改”。
同样星夜兼程的,还有水利部规划计划等部门。为了加快引江补汉工程前期工作,他们细化工程用地预审、项目环评、可研批复、开工时间等项目推进全链条的关键节点,明确责任分工、工作措施和时间表、路线图,实现台账管理。每周通报引江补汉前期工作包括节点的推进情况,精准地推进项目前期工作。
今年4月11日,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在京联合召开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前期工作专题视频调度会,研究推进可研前置要件办理和开工准备有关工作,推进引江补汉工程前期工作再提速。
“引江补汉工程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项目,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凝聚共识,密切配合,加强协同,紧盯开工目标不放松,推进工程顺利立项建设。”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说。
织密国家水网 助力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
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
今年4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着力提升网络效益。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提出构建“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格局,即建设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沟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水系。与规划目标相比,南水北调目前仅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运行,需要继续联网补网,进一步提升调配南水水资源的能力。
“引江补汉工程的开工,标志着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拉开序幕,国家水网的主骨架、主动脉将更加坚实、强劲。”张祥伟表示,下一步将深化东线后续工程可研论证,推进西线工程规划,积极配合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作用。
今年1月至6月,全国水利建设全面提速,取得了明显成效。重大水利工程具有吸纳投资大、产业链条长、创造就业多的优势。研究表明,重大水利工程每投资1000亿元,可以带动GDP增长0.15个百分点,新增就业岗位49万。在织密国家水网的同时,以引江补汉工程为代表的一批重大水利工程近期陆续开工,在提振信心、稳定社会预期和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随着以引江补汉为代表的多项重大水利工程陆续开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速,一张“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正徐徐展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