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祸”不是“福”! 农业农村部:织密防控网络围剿福寿螺
人民网北京9月26日电 (记者李栋)近年来,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福寿螺在我国多数水域均有不同程度涉及,不少粉色卵块附着在河岸边的草丛、石块、水生植物茎秆上,且危害着农业生产、破坏水域生态环境。近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防控现场会,部署推进外来入侵物种治理工作。
福寿螺,听似吉祥美好的名字背后,却隐藏着对生态安全、农业生产安全的严重威胁。
资料图:水塘边的植物枝叶上沾满福寿螺红色卵块。夏内信 摄(图片来源:人民图片网)
资料显示,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上世纪80年代,被当成可食用的经济型螺类引入我国,但由于口味不佳,市场销量惨淡,被大量遗弃或逃逸,并很快从扩散到农田和天然湿地。
据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专家介绍,福寿螺对水稻、蔬菜等作物均有危害,尤其对水稻的危害最为严重。“它几乎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都会产生危害,幼螺和成螺会咬食水稻叶及分蘖,使水稻因为分蘖降低而减少了有效穗进而造成减产。福寿螺对农业生态系统来说,可谓是‘祸’不是‘福’。”
农业农村部在近日召开的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防控现场会上要求,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紧盯关键环节,加大防控治理力度。聚焦福寿螺、红火蚁、豚草等严重危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物种,组织实施系列灭除活动,因地制宜探索防治新模式新方法,推进有效阻截治理。
在加快实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方面,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物种监测预警,尽快掌握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发生状况。通过加强部门联合会商和协同联动,织密联防联控网络,强化外来物种引进、释放、丢弃等关键环节执法监管,严厉打击相关违法行为。
“由于福寿螺携带寄生虫多,建议不要食用。”湖北省农科院植保土肥所杂草与外来入侵生物研究室副主任褚世海表示,当食用没有煮熟的福寿螺时,会造成人体感染而致广州管圆线虫病。这个病潜伏期多在1周到2周,线虫可能会钻到大脑,破坏神经系统。“有些不法商贩可能把它混成田螺、海螺,喜欢在街头‘撸串’的市民一定要小心。”他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