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2022年财经专题>>大学生就业“护航计划”

落实就业优先政策重在“灵活”

2022年11月15日14:28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落实就业优先政策重在“灵活”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作出重要部署。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历史趋势,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高等院校应做好第一责任人,多方发力落实就业优先政策。

   国家统计局10月24日发布的失业率数据显示,我国前三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6%,其中三季度平均为5.4%,相较二季度下降了0.4个百分点。9月青年(16岁~24岁)失业率17.9%,较8月下降0.8%,较7月份高点下降2%。可以说,这一数据连续两个月下降透露出积极信号,但当前青年失业率指标依旧保持在历史高位区间,大学生就业问题仍需高度重视。

  大学毕业生成为新增就业主力

   2022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076万,预计2023年毕业生人数将超过1100万,且未来五年内高校毕业生人数不会出现明显下降。大学毕业生群体已成为新增就业主力。此外,据最新人口普查数据,在2010—2020年间,我国服务业吸纳的青年就业人口比重从45%上升至68%,大量青年劳动力从第一、二产业进入互联网、商业服务、房地产、教育卫生等服务业。

   一方面,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我国宏观经济整体保持了企稳回升,但服务行业仍旧复苏缓慢。基于最新公布的我国第三季度GDP数据,服务业第三季度同比增长2.3%,显著低于GDP整体增速。另一方面,随着前期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落地显效,我国经济恢复发展后劲也会逐步增强,经济基本面依旧长期向好。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压力,是经济的短期波动、复杂多变的环境以及大学生人力资源市场结构性矛盾叠加的结果,一定能在经济长期发展和教育事业持续改革过程中得到妥善解决。

  部分高校存在教育重心错置问题

   当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供需失衡状况由多方面因素造成。需要说明的是,当前我们所使用的分段年龄失业率指标,不能全面反映当前青年人就业情况。迅猛发展的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网络经济等新业态,迎合并塑造了当代青年个性化职业选择和兴趣驱动的职业追求,造就了一批自主性、个体化强的灵活就业人群。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放弃了以往劳动契约的方式,以弹性和灵活就业方式进入劳动力市场,而灵活就业人群在统计数据内往往会被标注为失业人口。这类新业态就业虽能缓解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但其高流动、不稳定的工作环境,也会导致该群体无法获得稳定的工作经验和学习机会,进而降低他们在劳动市场中的议价能力,导致长期劳动力转化障碍,加速灵活就业市场与契约就业市场的割裂。

   “慢就业”也正逐步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常态。“慢就业”常态化进一步增加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难度。如升学是“慢就业”群体的主要出路,而“慢就业”人数持续增多促使升学难度提高,导致未能成功升学的毕业生错失该届求职关键期,升学和求职希望更加渺茫,最终造成未就业群体逐年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生培养方面,我国部分高校存在教育重心错置的问题。在当前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仍以理论知识教学为重心,以传统灌输式教学为主要模式,造成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脱节,导致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缺乏实践能力,制约了学生对就业市场的适配能力以及自身职业能力发展。同时,部分高校脱离优势专业办学,盲目追求办学规模,造成师资、配套设施与相应教学实践计划不够成熟,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度较弱。然而,用人企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却不断提升,不再仅仅关注学生学业情况,还对其实践经验、交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两相叠加,令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求职遇到重重困难。

  以就业导向思维推进高教改革

   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学生就业不仅是高等教育行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具体抓手,还关系到学生前程、家庭幸福,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指标,更是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能力的具体体现。笔者认为,高等院校应联合相关职能部门从三方面更好落实就业优先政策:

   第一,积极探索“就业+升学”新模式,建设高校毕业生全国数字化大市场。积极探索“固定期限+灵活期限条款劳动合同”的方式,缩小本科与研究生在非研究岗位上的工作性质、待遇差距。通过固定期限保障企业用工稳定性,缩小工作差异,提升岗位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进而以灵活期限条款给毕业生深造再求职留下空间。同时,推进建设高校毕业生数字化大市场,借助数字平台优势集中整理、甄别高校毕业生个人信息与企业用工信息,拓宽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降低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搜寻成本,协助毕业生及时发现职业目标、就业机会,突破就业瓶颈。

   第二,以就业导向思维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在大学生就业环节,加快出台国家人力资源需求白皮书,从宏观层面建立各类人才需求信息,科学筹划各高校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加强高等院校学生教学培养体系建设,在专硕研究生招生阶段应同样注重学生的社会工作经验,坚持所传所教能为社会所用,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与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求紧密对接。强化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心理指导,增强学生对就业市场的系统性认知,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减少人才供给和需求端的结构性摩擦。

   第三,推进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覆盖与公共职业培训体系建设,实施中小微企业高校毕业生用工落实政策倾斜。在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公平保障劳动权益,打通灵活就业与固定就业劳动力市场,增加流动性,保障长期人力资本积累,助力就业创业。推进公共职业规划体系建设,多层次、多角度、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缓解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对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达到一定数量且符合相关条件的中小微企业,落实纾困资金倾斜性安排、税收优惠支持、健全中小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设置和等级认定机制,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青年就业作用。

   (作者:王熙,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责编:曹淼、李源)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