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2022年财经专题>>乡村振兴·中国力量>>2022乡村振兴创新案例征集展示

四川省成都新津区: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22年11月16日08:05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农耕文明源远流长。近年来,新津区坚持“农博引领+乡村振兴”发展主线,聚焦抓重点、补短板、扬优势,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按照“园区+特色镇+新乡村产业示范项目”发展思路,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三产融合共生、资源要素激活,积极探索乡村新的发展理念、新的体制机制和新的产业业态,系统性整体性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起势见效。

2021年,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19.4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130元,纳入全国美丽乡村重点县建设试点、全国拓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试验区,获评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区。

一、以创新思维构建产业功能区体制机制和组织架构

产业功能区作为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形成产业比较竞争力、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新津区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天府牧山数字新城、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梨花溪文化旅游区“一城两园一区”全域产城融合发展格局,构建形成科学专业的工作机制和扁平高效的组织架构,为功能区发展注入活力。

打造功能区基本单元。以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纳入成都市现代农业功能区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结合撤乡并镇、村(社区)体制机制改革,把区域内5个镇乡整合为“农博、文博、渔博”三个特色小镇、35个村(社区)撤并为26个村(社区),打造“农博+”“文博+”“渔博+”三大特色产业功能空间。规划建设2.5平方公里天府农博岛和“2.5+X”平方公里科创空间,增强产业功能区聚集产业、承载人口、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以产业功能区为基本单元的经济地理格局。

设立管委会全面统筹。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专业运营”原则,坚持“小管委会+大平台公司”理念,成立副区级规格的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功能区管委会,统筹策划规划、资源调配、招商引资、项目促建、基础设施等重点工作,探索建立“管委会+投资公司+农民合作社”开发运营模式,由省、市、区国有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四川天府农博园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农博岛投资建设及运营,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合作主体,构建形成多方互利共赢格局。

厘清职责关系推动职能归位。强化农博园管委会经济发展职能,由区委常委兼任天府农博园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相关镇党委书记兼任党工委委员,构建形成扁平高效的功能区管理组织架构。区公园城市局主导功能区规划建设,发改、农业农村、文体旅等行业主管部门将产业发展融入功能区管委会。强化镇街的社会事务职能,取消对镇街的经济考核。以“管委会+职能部门+镇街”为架构,促进乡村振兴协同推进。

二、以场景营造厚植新乡村发展本底和产业基础

新津区全面推动乡村功能从单纯的经营农业向多种业态融合发展,以天府农博园为节点,加速链接城乡资源要素,把“乡村场景化、场景产业化”的思路植入商业逻辑,将绿道作为农业产业园区的脉络肌理,深度植入乡村生活场景、旅游消费场景、创新创业场景,加快培育以乡村为场景、创新为驱动、农商文旅体科教融合为特征的新乡村产业集群,夯实乡村振兴基石。

加快乡村生态价值转化。实施“公园城市+美丽乡村”环境整治行动,以田园生态为本底,以乡村绿道和川西林盘建设为牵引,打造了宝墩考古工作站、TINA庄园、中国农科院立体农场、梨园雅舍等56处沉浸式体验场景,呈现了食物减法、稻田餐厅、不二餐吧等一批消费体验类项目。依托68公里农博绿道串联乡村生活场景、旅游消费场景、创新创业场景,构建“四河六岸串十景,一带一环营田园”的绿道脉络体系,探索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

农商文旅体科教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农业“产品供给、文化体验、生态涵养、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围绕“农村农业农民”三农融合,推动“创新创业创投”三创耦合、“文博文创文旅”三文叠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互动,以宝墩文化为载体成立研学旅行产业联盟,带动乡村旅游文化场景串联叠加;在兴义镇波尔村招募合伙人共建田园民宿、文创工作室、双创工坊等业态;培育“农旅融合+合伙人”“新流量+新农业”等新业态,通过基地互助推介、人流共享空间、资源盘活对接、场景互联互通等,推进区域农商文旅体科教叠加耦合、深度互融。

以党建引领壮大集体经济。实施“凝心铸魂、骨干锻造、固本强基、智汇乡村、赋能增效、强村善治”六大行动,全力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组建“乡村联合体”“1+X党建联盟”,开展支部联建、产业联动、治理连抓、文化联植“四大行动”,合力推进“一村富变村村富”。在兴义镇张河村成功试点“互联网+共享经济”模式,打造张河果园子共享农庄等集体经济项目,在安西镇月花村、宝墩镇龙马村探索党建引领研学旅行产业发展新模式,完善市场主体、集体组织、在地村民互促互进互惠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集体经济全面提质增效。

三、以数字经济加速动能转换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立足数字经济引领农业升级、数字技术带动生产增效、数字平台赋能企业转型,新津区聚力打造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融合场景,积极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天府农博园建造近40个相关应用示范场景,打造智慧农场100余家,农业数字化服务面积超过5万亩,引进新乡村产业化项目45个,总投资超过75亿元。

加快数字乡村智慧建设。大力实施“智慧新津”建设,构建“1+4+N”智慧服务体系,以中心镇、中心村为单位打造一批智慧服务末梢单元,将70项法人事项、202项自然人事项下沉办理。搭建“数字农博+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有效链接乡村和城市,汇聚各类涉农数据管理平台54个,实现乡村和城市的双向在线、融合共生。在平台左端链接乡村的人、地、货资源。在平台右端链接城市的资金、市场、技术、人才等要素,通过平台实现乡村资源和城市要素的交易互动,推进城市和乡村协同治理、共荣共生。

培育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聚焦“农业+科技”“农业+文旅”“农业+食尚”等产业,出台数字赋能实体产业高质量发展等系列扶持政策,引导新型市场主体跨界乡村,先后落户新希望·智慧养殖、58现代农业、德康农牧等产业化项目35个,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2家。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联合中国工程院赵春江院士团队,建设“空天地一体监测、人机物一网互联、种管收一键操作”智慧大田3000亩,营造云会议、云逛展、云洽谈、云交易等数字场景,打造“智慧农博”。

推动数字赋能服务升级。培育孵化中化MAP、农彩种苗、绿川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经营主体10余家,采用“O2O”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创新农业服务数字化供给,提供涵盖农资、育苗、植保、收耕、烘干、销售等全过程的现代农业智慧化服务,全年开展各类数字化服务约50000余亩。引导渔耕田·鱼菜共生农场建立“自媒体销售+互联网众筹+平台化运营”模式,提供技术、设备和模式输出服务,发展鱼菜共生卫星农场70余家。

(免责声明:该展示案例内容系发布单位或个人自主供稿,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责编:曹淼、李源)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