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加速网络+AI融合创新,为产业数智转型提供新动能

2022年11月24日15:41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原标题:加速网络+AI融合创新,为产业数智转型提供新动能

  近日,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举办,无论“智联世界 元生无界”的大会主题,还是会上围绕新技术新应用的多个论坛,都展现出网络和智能技术融合的大趋势和产业“大动作”。

  其中,在由亚信科技、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主办,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协办的“智能算网与绿色计算论坛”上,亚信科技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高念书表示,“算力是数字时代的核心生产力,网络是数字经济的生命线,算力与网络作为数字基础设施,将在人工智能助推下,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深刻影响我国的数字经济发展。”

  智慧网络已是大势所趋

  在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服务与设施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显著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例如在大型购物中心购物时,基于通信网络开发的本地化服务,能够向用户提供信息点查询、周边搜索、实时交通信息、导航等功能,让购物过程变得更加便捷,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需求催生变革,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通信领域的业务也在不断升级,网络智能化成为了电信运营商长期追求的网络运维理想目标。

  以无线通信为例,无线网络智能化经历了2G/3G的萌芽阶段、3G/4G的小规模应用阶段。5G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启,CT和IT的边界不再泾渭分明,融合共生已是业界共识。中国移动专家就曾提出,移动通信是复杂的巨系统,涉及百亿终端、千万基站、万套核心设备,需要体系化、全局化地进行系统架构设计,业务运营也将更为复杂,必须要引入网络智能化能力。

  亚信科技网络智能化首席专家王希栋认为,网络和AI的融合共生是相互的,或者说双向的。将人工智能的技术与通信网络的硬件、软件、系统等深度融合,可以实现网络运营/运维和网络服务的智能化,助力通信网络提质增效。同时,运营商还能够以网络为载体去实现更广泛的智能化,利用通信网络自身AI能力,提供诸如实时算力等创新业务,赋能千行百业数智化转型。

  与此同时,网络智能化既是现实需求,更是未来路径。通信网络基于AI的增强可在改善用户体验、降低网络能耗等多个维度提升网络性能,并已成为未来网络演进的核心方向之一。

  开放融合,寻找规模化应用路径

  网络智能化是个端到端的应用场景,涵盖了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模型训练、模型推理、方案执行等多个环节。在运营商的大规模网络中,网络智能化功能需要在对接多种网元、处理海量数据的同时,满足高可靠性和低时延的现网运营要求。这就需要对承载网络智能化功能的AI平台进行架构级的优化设计。

  英特尔首席工程师、人工智能首席架构师夏磊指出,英特尔正在致力通过强大并且开放的AI架构来促进AI的应用发展。在网络智能化领域,英特尔已经向市场提供了包含软硬件在内的丰富的AI计算加速产品,特别是英特尔 至强 可扩展平台具有很好的硬件加速能力,可以对AI任务进行全方位加速。

  据王希栋介绍,在亚信科技的上述探索和创新过程中,英特尔一直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双方正通过紧密协作全方位提升网络智能化开发水平。目前亚信科技的网络智能化研究中已经导入英特尔内置AI加速能力的产品组合,包括第三代,也是目前最新款的至强 可扩展处理器,以及与其相配套的oneAPI、BigDL、NW AI toolkit等工具,大幅提升了智能化应用的开发效率。

  据悉,双方已经以此为基础携手打造出了基于网络大数据的智能网络应用解决方案,新方案能帮助包括电信运营商在内的客户们在网络质量分析、网络性能评估和网络服务优化等领域实现效率提升和应用创新,并为面向互联网的市场营销、用户互动需求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更优支持。来自英特尔AI产品组合的助力显著提升了方案可用性、时效性和准确性。目前该方案已经在一些电信运营商处获得成功部署与应用,并收获了客户的认可。

  携手创造新机遇

  亚信科技与英特尔等产业伙伴携手合作和不懈创新,已结出累累硕果,为网络智能化进程提供了生动实践和新典范。谈到网络智能化的发展和演进,王希栋表示,“我们还会和英特尔继续合作,在第四代的至强 可扩展处理器上,进一步推进双方在网络智能化领域的协作创新。”

  由科技部推动成立的IMT-2030(6G)推进工作组,在其发布的《6G网络架构愿景和关键技术展望》白皮书中提及,6G愿景实现的关键之一是智慧内生,就是要把智能作为6G的基础功能内化到网络之中,进而通过AI和网络深度融合,实现网络的自治、自演进和自优化。面向未来6G网络的演进,亚信科技也将和英特尔一同开发6G架构级原生AI能力,打造6G网络内生AI平台,实现AI as a Service(AIaaS),为产业创造新机遇和价值,为产业数智转型提供新动能。

(责编:崔元苑、李源)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