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大道同行
记者手记:行程万里丈量发展细节
陆海新通道,“新”在哪里?关注什么?从哪些角度看发展?在人民网“一带一路 大道同行”大型跨国融媒体报道组出发前,记者的工作手记上记录了很多问题。
地理位置上,陆海新通道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战略布局上,陆海新通道作为国家战略“大棋局”中的重要布局之一,在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对于这样一条牵引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发开放的新通道,记者带着问题出发,以四川为起点,走进四川、重庆、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约20天的采访时间,行程安排近万里,用脚步去丈量、用笔触去记录这条通道的发展与变化。
发展不仅体现在纵横交错的铁海联运节点,一项项技术转移成果也蕴含发展成就。在四川天府新区,记者参观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时看到一张展示科技成果转移的世界地图,科技成果从一条条闪光的“通道”飞至世界各地,落地开花。中心副主任张莉梅在介绍时感慨良多,既有国外技术“引进来”的不易,也有国内技术“走出去”的激动。令她印象最深的是国内的新能源企业与泰国企业的成功对接。“我国的新能源技术发展成果显著,泰国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这种需求上的靶向对接让双方受益,也促进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
发展不仅体现在令人激动的宏观数据里,还有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里。在采访成都市海光食品有限公司时,董事长沈明国给记者算了一道“数学题”。一批鳗鱼加工制品运输到俄罗斯,如果走海运运输要两三个月,走中欧班列只要大概20天,运费比海运便宜几十万元。运输方式要如何选?答案不言而喻。作为西南唯一一家养殖、生产、销售、出口鳗鱼的企业,成都市海光食品有限公司在“一带一路”的发展中获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而这仅是中欧班列运行中的一个小故事。10年来,成都始发的中欧班列已从2013年的开行量仅30多列,增长到如今年均开行量超过2000余列,增长了60多倍。驰骋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中欧班列,带着标志到达不同国家的彩色箱体阔步前进。
发展不仅体现在经贸往来的丰硕成果,还有文化交流融通的认同与期望。在采访明月村时,一位传统手工艺人对于“走出去”的迫切需求令记者印象深刻。从贫困村到网红村,蒲江县明月村的发展自带很多话题。这个坐落在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村落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文化创客、艺术家来到此处,文化的流光溢彩打破了时光与地域的界限,在此不断融合。草木染传承人彭双英见证了明月村的发展,也在这里创办了属于她自己的岚染工坊。“外国朋友对我们的手工艺品很感兴趣,看到扎染的围巾爱不释手,中国文化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我相信,实打实的手工艺品‘走’出国门,同样可以在海外畅销。”
采访过程中,每个人既是在讲述自己的发展故事,也是在讲述共建“一带一路”的成果与收获。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10年间,“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共同发展;10年间,“一带一路”建设结出累累硕果。站在新起点展望未来,“一带一路”故事值得更多期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