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从一片神奇玻璃,看科技如何改变生活

邹翔 徐靖 王晓飞
2024年11月11日09:41 |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小字号

0.12毫米可手指触控的玻璃,30微米超薄柔性玻璃,如塑料薄膜一般的玻璃,相当于6个50寸电视大小的8.5代浮法TFT-LCD玻璃基板,可制成药用玻璃管的中性硼硅玻璃……玻璃与玻璃,竟如此不同!在位于安徽省蚌埠市的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研院集团),超出想象的玻璃新材料正切实改变着世界。

图为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王晓飞 摄

图为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王晓飞 摄

一片仅30微米厚的玻璃,厚度甚至不到一张A4纸的三分之一,连续弯折百万次也不会破损断裂。

在位于蚌埠市的凯盛科技新型显示产业园,记者见到了这块薄如蝉翼的“神奇玻璃”——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凯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柔性显示材料分公司总经理助理李树立介绍说,在中研院彭寿院士团队的带领下,这款玻璃在柔性和可折叠方面的性能表现已达全球顶尖水平,可被广泛应用于折叠手机、卷轴电视机、柔性医疗检测装备、5G/6G天线等产品领域。

成立70多年、扎根蚌埠50多年来,中研院集团始构建起以玻璃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孵化、工程服务、装备制造、数字化平台为支撑的全业态发展格局,在玻璃这个“小行业”探索出了科研院所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大方案”。

“玻璃研发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仅仅是配方,可能就需要上千次实验,有了配方,再通过实验来验证是否可以量化生产,还需要根据材料的性能来设计生产线、研发专有设备,生产线建设好,还要实际进行调试,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问题。”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曹欣说。

工作人员正在对玻璃的相关性能进行检测。王晓飞 摄

工作人员正在对玻璃的相关性能进行检测。王晓飞 摄

如今,中研院集团打造了创新链、工程链、产业链“三链融合”的发展模式,相继研发生产出包括柔性可折叠玻璃、发电玻璃、药用玻璃等在内的一大批“中国首创、世界领先”的玻璃新材料成果,稳居全球高端玻璃工程和高端玻璃装备市场65%和50%的份额,引领中国玻璃技术和品牌在全球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保障了我国电子信息、半导体、汽车、新能源、深海深空等领域产业链安全,书写了基础工业领域“点砂成金”的故事。

“在彭寿院士团队的带领下,我们还有很多的研发计划,比如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研发还在持续推进,8.5代浮法TFT-LCD玻璃,还在更新迭代,包括在半导体、深海深空探测领域,都对玻璃新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持续研发和攻关。”曹欣说。

(责编:王震、陈键)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