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香万里越重洋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
一个院落,三五农舍,几个“学生专家”,是科技小院的标配。自2009年以来,全国已建成1800多个科技小院,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积极参与者。
近日,苏小营中非科技小院在河北曲周县揭牌成立。“作为曲周乡村振兴与‘一带一路’科技小院群的成员,苏小营中非科技小院通过开展百亩示范方,引入浅埋滴灌技术、深翻技术、有机无机肥配施技术等,解决苏小营村庄附近耕地细碎化和种植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说。
“科技小院的名字是农民取的”
“一头连着大学课堂,一头连着田间地头。”2009年,张福锁院士团队在曲周县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中国农业大学教师与研究生们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
在“科技小院”授课的张福锁。人民网记者李依环 摄
“‘科技小院’的名字,是曲周当地农民给取的。”张福锁回忆说,团队决定把课堂和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租住在一个农民闲置的小院,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一线的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同时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于是,便有农民将小院称作“科技小院”。
“近日,我们发布了曲周‘绿色吨半粮’重大突破成果发布报告。”张福锁介绍称,曲周县如今实现了从‘盐碱滩’到‘吨粮’,再到‘绿色吨半粮’的历史性跨越,为我国中低产田产能提升和农业绿色转型进行了积极探索,构建了以新质生产力建设农业现代化强国的实践。
他表示,曲周“绿色吨半粮”的实践探索,是粮食安全、资源高效和环境保护的新突破,是在生产实战场景中理论、技术和应用三位一体新科研范式的新突破,是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实现的新突破,也是“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新模式的突破。
“农业是最有情怀的产业之一”
“大约在2019年的时候,科技小院已经在国内推广开来,也受到了不少常年在非洲进行援助的国际组织关注。”张福锁回忆道。随着科技小院的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也成了“科技小院”的追求。
他说:“最重要的是,响应‘一带一路’、中非合作的号召,想让中国经验在更广阔的世界中实践,于是启动了‘中非科技小院’项目。”
科技小院的“学生专家”(左一)。受访者供图
“当时去非洲建设科技小院是比较难的。”张福锁介绍说,经各方商议决定,先从人才培养模式做起,招非洲的学生到中国学习一年,再回到非洲去做一年的科技小院,再回到学校进行毕业答辩。这些留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学习不同的农业技术,再带着经验和知识回去,在非洲组织建立适应当地生产需求的科技小院。
在张福锁看来,科技小院作为一种人才培育新模式,学生通过亲身感受、自我感悟,深刻体会“立德树人”的精神内涵,培养爱农情怀、学农热情、兴农责任感和自豪感。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这既是中国农业大学的校训,也是张福锁一生的追求。他说,农业是全世界最有情怀的产业之一。学农,就是为全世界人民作贡献。
“向世界讲好中国农业故事”
“很多非洲学生很好奇,中国如何用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百分之二十多的人口。”张福锁表示,向世界讲好中国农业故事,可以从成功解决国人吃饭之“大事”切入。比如,中国在类似非洲缺水、少肥等艰苦条件下,有修建母亲水窖解决用水难、制野草有机肥等诸多有效经验。
张福锁在曲周查看小麦长势。受访者供图
张福锁表示,在非洲建设科技小院,和在中国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都属于分散且每户耕地不多、多依靠人力种植的小农户。因此,中国的种植技术、经验对他们也适用。“我们可以将这些农业发展经验做法分享给世界,以此讲好中国农业故事。”张福锁说。
据悉,自2019年建成以来,中非科技小院先后招收了12个非洲国家90多名农学生,毕业的30多名学生先后在非洲建成5个科技小院。2024年,3个科技小院的90个合作农户种植的玉米丰收,平均产量达到每公顷8吨,比往年增长了3倍。
“我们希望,未来能把中国农业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把中国的农业经验,推广到更多的地方。”张福锁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