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科技成果“先用后转” 企业创新“轻装上阵”
◎洪恒飞 本报记者 江 耘
一套智能管理系统,换来2个“15%”的提升——一个大棚年产花菇逾5万公斤,亩产量提升15%;优质花菇占比80%,提升15%。这是浙江香满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引进成果“试用款”2年多产生的效益。
谈及这次尝试,该公司董事长朱佑存感叹道,“先用后转”模式让企业少了创新的顾虑,多了科技合作的动力。所谓“先用后转”,是科技拥有方和企业前期商定转化条件、方式、费用等内容,企业在免费试用满意后,双方再完成科技成果的正式转化。
浙江省科技厅成果处副处长卢顺平介绍,截至今年9月,浙江省内已有6000多项科技成果可供企业“先用后转”,累计被免费试用近1400次。这一创新机制已在北京、海南、内蒙古、青海、陕西等地复制推广。
“试用装”在山区县率先上架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在此之前,浙江基于彼时省内山区26县和中小企业技术转化能力有限、科技成果匹配度偏低等问题,于2021年10月在衢州常山、金华武义等7个山区县试点“先用后转”机制。
在金华市武义县,电动(园林)工具整机生产及配套加工企业有500多家,但企业“低小散”问题凸显。为此,武义县政府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共同成立武义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定向研发。
据武义县科技局统计,当地通过“先用后转”试点,目前落地科技成果183项,惠及企业60家,项目总金额7300余万元。
金华市聚杰电器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陈伟介绍,今年7月,公司开始对研究院研发的角磨机自动装配生产线磨合调试,前期仅需在调试阶段投入十余万元。若产线应用成功,在装配环节可减少近40%人力投入,预计两年内可回收投入成本。
卢顺平介绍,通过“先用后转”试点,可减轻企业开展成果转化的风险和顾虑,从而推动科技资源要素向欠发达地区和中小企业“下沉”。同时,“先用后转”作为支点,有效撬动了浙江省山区县企业的创新研发活动。
探索形成“五大配套机制”
今年9月,按照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与浙江乾通网络信息有限公司就某项科技成果开展“先用后转”合作的相关需求,太平科技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杭州新开一单。
该保单涵盖了双方在签订《先用后转合同》后未能履行合同义务导致的各种违约风险,如超授权期限使用科技成果以及未按要求完成成果有偿转让等责任。
在理论上,“先用后转”虽然优点明显,但仍不能打消成果交易双方的顾虑。若成果试用期效果尚可,但应用一段时间后需要优化升级,该如何处理?出现试用到期后企业对成果不愿买单却仍私下使用、企业想买专利而科研单位不肯卖等情况又该如何处理?
针对相关问题,浙江为“先用后转”机制查漏补缺——出台《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将“先用后转”机制法定化;发布《科技成果公开交易规范》,对“先用后转”交易流程予以规范;开发专项保险产品保障各方权益,降低各方沟通成本和转化风险……
经过3年探索,浙江已经初步建立“135”先用后转体系——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及淘宝端为主的“一个支撑平台”,龙头企业主导、服务机构主导、地方政府主导的“三类应用场景”,法规政策、实施标准、保险产品、信用保障、规范合同等“五大配套机制”。
链主企业“建群”共享成果
在浙江,通过“先用后转”实施成果转化的交易双方,60%以上以免费试用为媒介,展开了更紧密的产学研合作。除了“点对点”转移转化,浙江正在拓展“先用后转”机制内涵。
今年5月,一项由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的“先用后转”试点改革在湖州市长兴县悄然启动——超威集团将组建、运行一个成果池,推广“先用后转”机制。
记者了解到,“先用后转”成果池的运行逻辑,相当于由龙头企业“建群”,征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共性技术需求,选定技术方向、形成需求清单,再向高校院所征集成果。“群成员”经“群主”许可,即可免费试用相关成果。
长兴县科技局成果转化科副科长黄炜说,目前这项试点已汇集浙江省内外的几十家企业参与。面向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征集的成果正陆续反馈。
卢顺平表示,浙江以往在“先用后转”试点过程中着重解决成果的供需问题,下一步还将把科技成果背后的团队服务和技术咨询、技术开发等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一系列配套支撑也纳入“先用后转”体系,促进更多企业借成果转化开展创新合作,完善“市场来主导、主体有活力、制度去保障”的全链条拼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