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0多岁的玉门油田,00后田玉鑫参与新型储能项目——
戈壁滩上,给绿电建起“临时宿舍”(经济新方位·新产业里的年轻人)

![]() |
逸宁光伏电站储能区电池仓。 |
![]() |
田玉鑫(左)和同事检查光伏板。 |
甘肃玉门,祁连山下,戈壁滩上,深蓝色的光伏面板铺展绵延。两人多高的面板旁,一个红色身影穿梭其间、不时停驻。他是田玉鑫,中国石油玉门油田新能源电站运维工程师,正手拿热成像仪,给几块重点面板做“体检”。
动作熟练、神情专注,身上明显有户外日晒的痕迹,看着像个老员工,田玉鑫却是个00后。2022年从兰州工业学院毕业后,他来到这个80多岁的“老油田”,逐渐成长。
巡检完光伏板,他又向前走。不远处,30多个13米长、2米多宽、近3米高的“集装箱”矗立在荒滩上。“这是储能电池仓,每个有5吨多重。光伏发电后,一些电暂时用不上,就先‘寄宿’在这里。”田玉鑫介绍,这里是逸宁300兆瓦光伏电站,由升压站、光伏区、储能区组成。如果光伏区发电太多、线路“堵车”,储能区就像个“临时宿舍”,可以先将电存储下来,缺电时,再将富余的电送上网。
从光伏区到储能区的路线,两年来,田玉鑫已经数不清跑了多少次。人迹罕至的戈壁滩,成为他实现梦想的宝地。
近年来,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口油井、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的玉门油田,聚焦清洁电力转型,发力新能源项目建设。田玉鑫的专业背景挺符合企业发展需求,求学时,他就读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关注的就是新能源发电。参加工作后,田玉鑫发现,要想把所学知识融入生产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锅炉、汽机、电气、热工……入职第一年,先被安排轮岗,这些看起来和新能源“不搭边”的岗位,却为田玉鑫打牢了技能基础。玉门油田施行“双导师帮带”和“工程师+技师”培养机制,每到一个岗位,从分析数据到检查设备、排查故障,业务专家和骨干都会带着他实践操作。轮岗是一场深度学习之旅,田玉鑫收获颇丰:“时刻都要保持把问题解决的态度。”
很快,轮岗成效在实践中被检验。2023年刚转正、定岗,田玉鑫就被派往逸宁光伏电站建设现场。酷暑中,年轻人初尝“苦头”:在戈壁滩上吃住3个多月,白天,调试设备、对接厂家、开展试验;晚上,为了确保不出差错,和同事轮流值班,刚开始没有床,干脆扯个垫子睡地上……最忙的时候,大家连续奋战57个小时。
终于,伴随着“刺刺”的电流声,隔离开关上蓝色的弧光进入眼底,第一缕绿电顺利发出。当时的场景,田玉鑫记忆深刻:“电站建成投运,正式并网!”
如今,玉门油田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85兆瓦/260兆瓦时。6平方公里的项目场地、60多万块光伏板、36套电化学储能设备……逸宁光伏电站每个角落、每套设备都记录着田玉鑫和同事们的奋斗足迹。一步一个脚印,他系统地掌握了光伏电站和储能系统的建设、调试运维技术,在玉门油田技术技能竞赛中一举夺冠。
学会怎么充放电还不够,田玉鑫还想研究其中门道,让储能系统运行更完善、电源供给更稳定、电网更安全。
他和同事又开始下苦功——每晚发电低谷时,盯着预测曲线、其他场站的充放电时段,边记录边分析,不断调整放电的功率和时段。用时一个月,他们完成“光伏发电+电化学储能的光储一体化运维方案如何获得最佳匹配度”课题,其中,归纳总结出的放电策略,已被运用到玉门油田所有新型储能项目中。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探索出电池仓内冷却系统升级等技术,建立起更多运维规程,积累了管理经验。
25岁的田玉鑫,已成长为玉门油田新能源板块的技术骨干。“铁人王进喜正是在20多岁的年纪,在玉门油田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奋斗出一番事业。从石油到新能源,先辈们的精神激励着我,我还要继续学习、提高自己,为能源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这个年轻人望向远方说道。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05日 03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