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从“在中国制造”,到“为中国设计”,再到“由中国定义”

合资车企转型开启“加速度”(经济聚焦)

中国汽车报记者  朱志宇  孙焕玉  王金玉
2025年05月23日05:3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安徽合肥,大众安徽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线车间内,工人在作业。
  麦  田摄(影像中国)

  广东广州黄埔区,广汽本田开发区新能源工厂,工人在生产线上加固零件。
  陈楚红摄(影像中国)

  面对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当前,合资车企正在波动与不确定性中明确方向、加速转型。

  从“在中国制造”,到“为中国设计”,再到“由中国定义”,深度共创、生态融合成为“汽车合资2.0”时代的标签,也成为合资车企重拾发展节奏的密码。

  ——编  者  

  

  改变营销策略

  提升终端价格透明度

  近年来,合资车企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曾经,市场以燃油车为主,“外方技术+中方制造”为主流合作模式;如今,电动化、智能化浪潮袭来,中国乘风而上成为全球汽车创新策源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合资品牌在中国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已从2014年的61.6%降至2024年的31.5%。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报告显示,2024年,合资品牌和豪华品牌4S网络规模出现下滑,其中合资品牌总量为7744家,同比减少13.5%;在新增4S网点里,合资品牌仅占3%。

  承压之下,合资车企如何探寻突破路径?

  冲破原有定价体系。2024年,上汽大众迈出第一步,随后,上汽通用、广汽丰田、北京现代等合资车企纷纷针对重点产品推出“一口价”营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终端价格不透明的问题。消费者无需讨价还价,可以直接根据标价成交,在提高性价比的同时,提升透明度与便捷性。从终端表现来看,“一口价”模式效果显著,市场表现有所回暖。

  努力贴近用户需求。2025年上海车展展出车辆1366辆,有163辆新车为现场首发,自主与合资车型比例接近1∶1。传统的“油改电”车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全新设计、更符合年轻化审美及价值需求的产品。众多跨国品牌、合资车企高管在车展期间,都表达出重视中国市场、迎合本土需求、加快产品迭代的决心。“以前总觉得合资品牌车有些落伍,没想到在偷偷‘进化’。”一位消费者在参观车展后有感而发。

  “‘五一’假期来看车、试驾的人很多,我们全员在岗,一直闲不下来。”在北京一家合资品牌4S店,销售人员表示,新车型推出后在网络上也得到许多正向反馈,大家的干劲和信心明显提升。

  重构研发模式

  从单向输入到联合输出

  在创新发展背景下,跨国品牌在中国加大投资建立汽车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在研发和制造方面更加强调合作,实现从“单向输入”到“联合输出”。

  4月,丰田汽车在上海独资设立的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研发生产公司项目正式落地,同期宣布启动新的研发机制、中国首席工程师制度。这意味着丰田将整合研发资源,并充分考虑中国市场需求,让中国本土工程师主导新车型研发。

  2025上海车展现场,日产汽车相关负责人马智欣宣布,未来两年将在中国追加投资100亿元用于电动汽车研发与创新,目标是加速技术迭代和产品落地。日产首次将产品开发主导权交给中国团队,并将研发周期缩短至24个月。

  大众汽车发布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由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团队研发,专为中国复杂多样路况量身打造;3月,广汽本田开发区新能源工厂在广州举行落成仪式,合资车企新建工厂,印证了本田持续深耕中国市场、拥抱变革的决心;4月22日,600辆长安马自达纯电汽车在上海外高桥码头登船发往欧洲,该车型从研发到量产仅用18个月,由长安马自达南京工厂研发的智能网联技术、电池热管理系统已反哺马自达日本总部,应用于下一代车型……

  重构研发模式。互通有无、平等对话,双向奔赴、共同成长,以共创推动共赢,成为中外双方共同的理念与追求。重视中国研发力量,不仅让合资车企的产品更加贴近中国市场,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跨国品牌在全球汽车变革浪潮中抢占主动权,成为推动全球业务增长的新引擎。

  融入本土生态

  从相对封闭到协同发展

  经过10余年积累,中国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这为合资车企的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沃土。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合资企业在中国建立的供应链相对封闭,部分合资企业一级供应商中,外资零部件企业占比超过80%。”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随着汽车产业电动化与智能化变革加速,合资车企正在重构产业链、供应链。

  “目前消费者在选购合资品牌车型时,都会与主流自主品牌进行对比,智能座舱、人机交互、辅助驾驶功能等成为他们的关注点。要想快速实现产品升级,就必须和有优势的本土供应商合作。”一名合资车企销售人员说。

  智能技术往往能够与用户建立紧密连接,具有明显的本土适应性和迭代特征,与国情、文化、路况、驾驶习惯等密不可分。本土供应商显然在这些方面更具优势,更懂中国消费者。

  为补齐短板,越来越多合资车企开始扩大“朋友圈”,借助本土供应商合作伙伴的技术力量推陈出新。

  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华为乾崑智驾、火山引擎大模型、四维图新智能座舱方案……一项项本土技术被搭载到合资品牌车型上,一方面帮助其快速精准捕捉市场变化,推出更好的中国专属车型和定制化服务;另一方面加速了智能化技术迭代和市场化进程,缩短了其与自主品牌在核心竞争力上的差距。

  “我们期待与更多本土供应商合作,向世界展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共同推动中国技术反哺全球市场。”丰田汽车执行董事上田达郎说。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副总裁张蔚表示,面对市场变革,合资车企正加速融入中国汽车生态链。合资车企的角色也在不断演进,从技术引入到自主创新,为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23日 10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