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的“任性”更名愈演愈烈,最近各種奇葩名稱紛至沓來,成為眼下A股市場一大奇觀。
對於習慣概念炒作的A股市場而言,這種低成本炒作手段已經成為一些主業不振的上市公司抬高身價、拉升股票價格進而進行資本運作的終南捷徑。這種手段不僅助長了A股市場的概念炒作風氣,也在信息披露、內幕交易方面留下巨大風險。
5月10日,多倫股份宣布,基於業務轉型需要,擬更名為“匹凸匹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証券簡稱變為“匹凸匹”,“匹凸匹”是P2P的中文音譯。多倫股份的荒誕做法引來監管當局的關注。在上交所問詢函的追問下,多倫承認此番轉型一無正式業務、二無人員配備、三無可行性論証,甚至連經營范圍變更都尚未獲得工商部門審批,隻處於設想之中。而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5月11日,經歷了此次奇葩更名之后,多倫股份股價開盤即封上漲停板。
類似多倫股份的“任性”更名不乏先例,今年以來在A股更是愈演愈烈。稍早之前,科冕木業更名為天神娛樂,還將英文簡稱“KMMY”改為“ZEUS”(宙斯)﹔以制造煙花著名的上市公司熊貓煙花更名為“熊貓金控”,瞬間變為炙手可熱的互聯網金融概念股﹔海隆軟件因並購了一家游戲公司,索性更名為“二三四五”﹔此前的深達聲A,因為股票代碼是“000007”,直接改名叫做“零七股份”。上市公司的“任性”更名,已經引發了市場和投資者的關注。
上市公司“奇葩”更名之所以頻頻出現,背后實際上是利益驅動。相對於企業業務轉型所面臨的巨大不確定性而言,更名隻需要繳納一定的登記費用,近乎於零成本,而在熱衷於概念炒作的A股市場,這種更名帶來的效果卻是立竿見影。
根據現行規定,上市公司股票簡稱由公司從其工商登記注冊的全稱中自行選取,是企業自己的權利。但是從目前的情況看,一些公司出於炒作題材的動機,刻意披露題材信息,相關風險和事實依據披露不充分,故意給市場炒作留下巨大空間。
盡管上市公司具有自主權限,但股票簡稱屬於市場交易機制因素,具有一定的公共性,是企業向市場傳遞信息的工具和渠道之一,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投資判斷。考慮到目前二級市場對於企業更名的反應,這種行為還隱藏著內幕交易的風險。而從目前情況看,對於上市公司更名還沒有明確的監管政策,亟待包括証券監管部門以及交易所的自律機構明確相關監管規則。 (新華社電 吳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