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智:环保产业不会重蹈光伏的老路--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股票频道>>专题

陈昌智:环保产业不会重蹈光伏的老路

2013年05月09日14:5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手机看新闻

  环保产业不会重蹈光伏的老路

  ——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

  1985年5月加入民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现任民建中央主席,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理事长,曾任监察部副部长。

  ○环保产业发展机遇在哪里

  ○会不会重蹈一些新兴产业“一哄而上”的老路

  ○如何让更多更好的环保产业成果走进百姓生活

  如果注重了质量和效益,环境的污染问题、资源的浪费问题,都会得到改善。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更好地节约资源,更好地加强环保,更好地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那就说明我们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在提高

  节能环保产业被列为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十二五”期间预计我国环保产业将保持12%-15%的增长速度,高于同期经济发展速度

  我国环保产业规模不够大、发展速度不够快,与环保产业特点有关,因为与其他产业相比,环保产业的边际利润率较低,甚至无利润或者处于亏损状态,对GDP的直接贡献就比较小;而环保产业还具有公益性、社会性的特点。这决定了环保产业需要依靠政策的引导和扶持

  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新污染治理思路和做法,积极购买环境服务,充分利用市场的手段,治理环境污染,发展环保产业

  (责任编辑:马常艳)

  环保产业迎来黄金机遇期

  记者:作为新一届民建中央的首个年度重点专题调研项目,主题选定的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什么要选择环保产业作为调研主题?

  陈昌智:过去五年,民建中央持续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不同时间段的阶段性要求,就统筹城乡、节能减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5个方面,组织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等,深入基层开展大调研活动,为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策提供了参考意见。作为新一届民建中央,我们仍然要做大“转方式、调结构”这个主题,环保产业符合这个方向。

  我国经济发展很快,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但经济的质量离世界第二还很远。我们一定要看到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尤其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需要长期面对的重大挑战。2009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4.9倍,2010年有所改善,是日本的4.5倍,而且我们还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这些数据说明我们经济发展的质量不高,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对经济速度的过分追求,一定要把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如果注重了质量和效益,环境的污染问题、资源的浪费问题,都会得到改善。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更好地节约资源,更好地加强环保,更好地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那就说明我们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在提高。

  中共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被列为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十二五”期间预计我国环保产业将保持12%-15%的增长速度,高于同期经济发展速度。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对环境质量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可以说,我国环保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机遇期,广阔前景和发展空间已经展开。

  记者:我国环保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边界和内涵在不断延伸和丰富。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阶段,您认为应该如何重新认识环保产业这一概念?

  陈昌智:传统意义上的环保产业,包括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治理与废物处理等方面提供产品与技术服务,包含了我们常说的水污染、大气污染治理,这是狭义的内涵,实际上目前我国“环保”涉及的领域至少有5个大的方面:水、气、声、渣、土。从更广的角度讲,环保产业还包括涉及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友好的技术与产品、节能技术、生态设计及与环境相关的服务等。总结起来,环保产业是指国民经济结构中为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恢复、有效利用资源、满足人民环境需求,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产品和服务支持的产业。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创新实践值得推广

  记者:由您带队,民建中央4月份围绕“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个主题,对广东和北京等地进行了考察调研,您认为有哪些好的经验值得借鉴?

  陈昌智:这次调研收获很大。总的来看,广东、北京对环保产业都很重视,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环保产业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支撑,涌现了一些高科技环保龙头企业,在水处理、垃圾资源化处理等一些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但总体来看,环保产业发展规模不大,还需要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加快发展。

  广东、北京等地在发展环保产业的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有这么几点:一是营造了发展环保产业的良好制度环境。广东省及各市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的规划、政策、文件,有环保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有财政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有指导意见,也有目标和任务要求,这些规划、政策、文件的出台和实施,为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打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是环保产业发展有新思路、新举措。比如,设立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重大科技专项;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专项资金;不断试点和推出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新政策措施。积极推进排污费征收标准改革,并试点实行差别排污费政策;推动排污许可证立法及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推动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和环境监测社会化工作;充分发挥区位金融优势,创新国家级环境服务业聚集区模式和生态产业园,引导金融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等。

  在这次调研中,调研组感受了很多让人赞叹的成功案例,比如东莞城市湿地变“废地”为“宝地”的奇迹、珠海“变泥为宝”的经验、罗湖区在线监控餐饮业油烟排放浓度等。还有很多。如北京碧水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制膜工艺,污水处理用膜不再依赖进口;深圳市能源环保有限公司建成了全国最大垃圾焚烧发电厂,尾气、渗滤液等处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了全国首家海水烟气脱硫示范工程,率先打造全脱硫电力企业,率先实施低氮燃烧器改造,有效实施脱硝改造工程。

  记者:如何让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得到推广?如何让更多更好的环保产业成果走进百姓的生活?

  陈昌智:我认为,应该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好的经验和做法是在推动环保产业发展中摸索出来的最宝贵财富。各城市、各个省、各个地区因各地情况的差异,在发展环保产业中采取的具体政策,包括激励手段、惩罚措施、重点发展领域、融资方式等都不尽相同,但是其中可借鉴、参考、共享的经验做法是非常多的。对于共性的问题可以相互交流借鉴,不断完善现行政策和措施;对于地域性的问题可以相互探讨启发,参考其他地区的政策思路,改进创新现有方式和手段。在这方面,可以由中央、省级政府牵头,创办环保科技成果博览会、交流会,建立网络展示、交流、洽谈平台,为环保科技成果推广打造全国、省级多方位多层次平台;同时,鼓励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京津唐都市圈、大西南等经济圈根据各自产业构成,建立具有本经济区域特色的环保科技成果交流平台。

  (责任编辑:马常艳)

  “垃圾围城”不仅是垃圾问题

  记者:在各地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城市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境,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的边沿地带,一眼望不到边的“垃圾山”,不仅给环保带来了压力,也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考虑解决“垃圾围城”问题?

  陈昌智:研究解决“垃圾围城”问题已经刻不容缓。这也是我们在调研中的感受之一。垃圾处理现在看来绝对不是我们发展中的单纯的“垃圾问题”,应当放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放到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高度上去认真面对这个问题。

  现在一般的处理是,将“垃圾山”用土层重新覆盖,经无害化处理后在上面修建郊野公园等,但这样仍然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最好的处理办法是先焚烧然后再填埋,这样会大大减少填埋量,减少对土地的占用。同时垃圾焚烧发电也能够“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现实的困境是很多地方担心垃圾焚烧带来大气污染、二恶英超标等,焚烧场周边的居民抵触情绪很大。我们现在的技术可以达到燃烧后每立方米空气二恶英的含量不超过0.1纳克,达到欧盟的环保标准。建议国家修改标准,并向社会作出充分的解释,大力推广垃圾焚烧。

  环保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以及全民的积极参与。全社会都要倡导垃圾减量、分类处理,使垃圾的总量降下来,尤其要倡导简单化生活,杜绝过度包装、过度消耗的生活方式。

  我们过去在城镇化过程中,没有足够重视环境问题,使我们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城镇化将是我国未来几十年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环保产业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让城镇化与环保产业协调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真正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需要财政扶持政策驱动

  记者:“十二五”期间,大部分省区市定下的环保产业目标都将实现成倍增长,其中最为保守的为翻倍,比如浙江、湖北、上海和河南,最具雄心的是安徽,环保产业将实现14倍增长。这引发很多人关注。大家担心环保产业重复光伏产业的老路,一哄而上,结果形成新的产能过剩。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对于环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您有何建议?

  陈昌智:这是我在调研中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节能环保产业在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排在第一,为什么没有像其他新兴产业一样得到“一哄而上”的“待遇”呢?比如你讲到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各地一哄而上,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组的生产能力每年已经超过3000万千瓦,产能严重过剩;再比如新能源汽车,同样是一哄而上,去年调研时发现所到之省、市都把新能源汽车当作支柱产业来发展。但是环保产业却没有这种“待遇”。虽然我国环保产业目前发展的还算可以,但是规模还不够大、发展速度也还不够快。我想这与环保产业的特点有关,因为与其他产业相比,环保产业的边际利润率较低,甚至无利润或者处于亏损状态,对GDP的直接贡献就比较小;而环保产业还具有公益性、社会性的特点。这决定了环保产业需要依靠政策的引导和扶持。这种特点使得它要发展就不得不花钱:垃圾填埋要选址、建厂,防滤液渗漏等要花钱;污水处理要花钱;大气污染监测、分析、治理也要花钱等等,这些钱只能向企业、居民收,向政府要补贴。也就是说环保产业直接形成的GDP少于其他产业,在我们非常重视GDP考核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当然没有更大的动力来发展这个需要财政扶持、政策驱动的产业。

  现在大部分省区市制定了环保产业发展的规划目标,希望在“十二五”期间本地区的环保产业有长足发展,我很希望看到这种局面,很期待看到长足发展的成果。正是因为我国环保产业整体上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我们才需要环保产业有一个大发展、快发展。当然,我要强调一下,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不是盲目发展、重复发展、无序发展,还是要根据当地的环境状况、产业结构、优势领域、人才构成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环保产业发展领域。

  记者:环保产业的产业链条长,投资回报周期也比较长,如何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保证这一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前期的巨大资金投入从何处来?是否会给地方财政带来压力?

  陈昌智:发展环保产业,总体上应继续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原则,政府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标准规范、管理监督、科技创新、试点示范、集聚发展和宣传培训等方法和措施推动环保产业发展;而企业要在充分了解、用好、用足国家政策的同时,立足市场,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环保产业,进而促进环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政府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的扶持政策。包括:加大环保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入和扶持;尽快下放住建系统环境工程专项设计资质审批,修订申请条件;建立完善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定环保企业走出去的对策措施等。同时,要修订《环境保护法》,出台《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提高违法排污成本。

  关于资金投入的问题。作为政府来讲,首先应该加快出台地方性鼓励环保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其次,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思路,重视解决环保企业普遍反映的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最后,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新污染治理思路和做法,积极购买环境服务,充分利用市场的手段,治理环境污染,发展环保产业。从北京的发展经验看,抢占环保产业制高点,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一定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支持高校、院所、企业研发,支持成果转化,同时要有市场政策帮助扩大需求,为产业发展营造更大空间。

  (责任编辑:马常艳)

(责编:吕骞、杨波)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