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家化与大股东平安信托之间的纷争暂告一段落,随着内斗事件逐渐平息,5月23日,上海家化股票逆势大涨,盘中最高涨近9%,最终报收67.9元,涨幅7.52%,因上海家化股票下跌而“受伤”的基金亏损额缩减了50%。
这轮“内讧”虽未对家化的业绩造成明显影响,但对争执的双方来说,此前的亲密盟约关系已告分崩。失去资本的认同,上海家化董事长葛文耀辛苦筑造的时尚帝国之梦该何去何从?
股权改制“一致对外”
这场与资本的恶战已非上海家化经受的第一次考验。作为在企业化道路上摸索了近30年的老牌国企,上海家化的来路并不平坦。
1991年,上海家化被政府安排与美资合并,旗下民族品牌露美、美加净一度被“雪藏”;其后,在有关部门的主导下,先后接过上实日用化学品控股有限公司、上海日化集团等同类国企的沉重担子。1995年,上海家化集团成立,2001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对于深刻体会了国资体制桎梏和外资游戏规则的家化来说,平安曾经是其最优之选。
2010年12月,家化的重组大幕正式宣布开启,葛文耀接连开出一系列条件,为上海家化的未来规避风险:避卖外资、受让价资产规模不得低于500亿元、受让方及其关联企业与上海家化主营业务不存在同业竞争关系,项目不接受联合受让、受让方5年内不得转让股权,上海家化实际控制人5年内不得发生变更等。
层层筛选下,一众实力雄厚的外资和国内投资者纷纷退散。而平安作为少有的符合条件者之一,最终被家化选为良配。
事实上,当时除了平安之外,财力强大的海航也对上海家化表达了足够诚意,甚至愿意在家化51亿元的估值基础上再上浮20%-40%作为条件。
知情人称,是平安方面的表态决定了葛文耀和家化最后一轮的抉择:“家化是一家能与外资竞争的企业,平安也准备在金融开放后与外资竞争。”
如果说这番自白触动了葛文耀当时作为民族品牌掌舵者的情怀,那么平安后面这句表态的诱惑力显然更大:“保险资金的成本只有4.5%,我们会长期持有家化,支持家化集团发展成中国的时尚产业集团”。
时尚产业集团也正是葛文耀一直以来的梦想。至此,上海家化与平安正式达成了看似志同道合的合作契约。
2011年11月,上海家化集团完成股权改制,实际控制人由上海市国资委变更为中国平安。从股权结构上看,平安集团直接和间接持有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家化集团的上市公司)27.59%的股权。
“国际范儿”的高定价
上海家化早已经开始了高端时尚品牌的布局。掌舵人葛文耀危机意识十足:“只有进入高端市场进行差异化品牌战略,才能抵御外资的竞争。”
1998年,上海家化推出了主打中草药概念的护肤品牌“佰草集”以及模仿西方大牌的香水品牌Distance。西化的Distance不久落败,而充满东方元素的佰草集则成长为家化后来的盈利支柱。2007年,佰草集销售达4.2亿元人民币,该品牌已经连续多年保持了100%以上的增长速度。作为上海家化第一梯队,自2008年开始,佰草集相继打入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波兰、丹麦等欧洲国家市场。
“佰草集为什么今年能卖到20个亿?”2011年11月,葛文耀对着媒体自问自答:“因为它的价格比好多国际大品牌都要贵。”
“双妹”品牌的试水显然也在延续这一理念,而定位则比佰草集更上一层,从化妆品、首饰、包等大类发力,向奢侈品阵营进军:双妹一款50克的面霜在千元以上,令不少国际大牌相形见绌。与之相对应的是购买者寥寥。虽然家化的市场部负责人拒绝透露双妹的销售情况,但记者注意到,在天猫旗舰店上,双妹品牌销量不错的产品,上线至今只卖出十几件。
除了“双妹”,上海家化以振兴老品牌的方式打造时尚帝国的战略中,还包括一桩收购“海鸥”手表的旧梦。然而此时的平安却与家化同床异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