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名樓“打包”申遺?專家稱一些樓閣屬“假古董”--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十大名樓“打包”申遺?專家稱一些樓閣屬“假古董”

當前最重要是做好文保工作

2012年11月06日16:08    來源:羊城晚報    手機看新聞
因“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落霞與孤?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名句而享譽盛名的黃鶴樓、滕王閣、岳陽樓等“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樓”,最近傳出計劃集體“打包”申遺的消息引發各方關注。

  據新華社電 因“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落霞與孤?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名句而享譽盛名的黃鶴樓、滕王閣、岳陽樓等“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樓”,最近傳出計劃集體“打包”申遺的消息引發各方關注。

  而在3日舉行的“2012中國歷史文化名樓市長論壇暨第九屆名樓年會”上傳出最新消息:中國文物學會歷史文化名樓保護專業委員會負責人稱“還沒有達到完全統一的意見,還在協調中”。

  被疑屬“假古董”登台

  據悉,十大名樓聯合申報世界物質文化遺產一事,最早是由長沙市園林局、中國歷史文化名樓保護專業委員會發起倡議。

  該委員會創辦於2004年,由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大觀樓、蓬萊閣、鸛雀樓六大歷史文化名樓發起成立。此后,長沙天心閣、南京閱江樓、西安鐘鼓樓、寧波天一閣和杭州城隍閣相繼加入,由此增加至11座。此次,除城隍閣外,其余10座名樓都加入了聯合申遺之列。

  有關文保專家指出,按照程序,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需要經過國家文物局審批,但目前中國計劃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清單中並沒有十大名樓在內。僅岳陽樓、天一閣等少數樓閣屬於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有好多連文保單位都不是,屬於“假古董”。

  對此,中國文物學會歷史文化名樓保護專業委員會會長鄒律資解釋說,中國名樓多數是木構,年代一久,很多名樓都經過重新修建。但是,每一座能夠保留下來的樓閣都有著厚重的文化支撐和延續。

  申遺或將“無疾而終”?

  對於十大名樓聯合申遺的消息,一些專家及文保愛好者表示“不靠譜”。因為在世界文化遺產的認定標准中,“原真性”是最核心也是最基本的遺產要素。不少學者擔憂,缺少原真性,歷史文化名樓申遺或將“無疾而終”。

  以武漢的黃鶴樓為例,歷史上屢建屢廢,最后一座“清樓”建於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毀於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如今人們看到的黃鶴樓,是上世紀80年代以清同治樓為藍本重建的“新版黃鶴樓”,並且樓內還建有電梯﹔滕王閣歷經29次重修,現在的滕王閣是1985年依照梁思成所繪的《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重建而成。

  華中師范大學民間文化研究中心教授陳建憲認為,申遺項目應該具有“對人類具有普遍意義”的高度,而十大名樓目前未能具有這樣的意義。

  寧波文化學者戴鬆岳則認為,“十大名樓聯合申遺”集中展示了中國古代科技建筑水平以及精神方面的追求,“岳陽樓是儒家思想的典范、蓬萊閣是對仙境的向往、天一閣則反映了文化傳承”,因此十大名樓申報文化景觀類型的確有可行性。

  做好保護工作才是重中之重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大部分人真正反對的不是名樓申遺,而是反對利用申遺來謀求經濟利益,浪費社會公共資源。不少專家學者也表示,申遺固然重要,但是做好當下的文物保護工作才是重中之重。

  從以往的實例中,人們不難發現,相對於申遺的巨大開支,申遺之后保護費用缺少已成為普遍現象。對於申遺的項目本身而言,其成功申遺之后,便成為當地旅游業的“搖錢樹”,而最應該做的遺產保護工作卻被拋諸腦后。

  業內人士指出,申遺固然重要,但是未必隻有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才能彰顯出文物的價值,文物重在其匯聚了人類的勞動和智慧,而並非在於被貼在上面的“標簽”。十大名樓在申遺之前不妨重溫一遍世界文化遺產最本質的意義和申遺的最初目的。

(責任編輯:值班編輯、李海霞)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