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發
曾以“日本風”大受歡迎的味千拉面,因“源自日本”遭遇意想不到的危機。2012年,味千旗下門店曾打出“100%港資”的旗號,開始弱化日本元素。在未來,味千的營銷定位究竟是日本品牌“還是”港資企業“呢?
對此,味千拉面相關人士表示,味千拉面源自日本是事實,但由香港人在內地將之發揚光大。不管是從事實上還是從情感上,味千有著日本“基因”,所以,“去日化”根本無從說起,但味千拉面會有意無意地弱化日本“元素”。
近日,味千拉面位於湖北宜昌的唯一一家門店宣告關門。對此,盡管味千中國方面稱此舉是“公司正常經營調整”,但從中仍可見“骨湯門”事件以及中日關系影響的余威。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味千拉面曾以“日本風”而大受歡迎,但受后來的大環境變化影響,“日本烙印”卻給味千拉面帶來意想不到的危機。近年來,味千拉面在北京、福州等城市均傳出過連續關店的消息,門店收縮、股東減持、機構降級,一系列沖擊讓味千拉面的生存現狀大不如前。
2012年10月下旬,味千中國發布三季報,高盛和瑞銀同時發布分析報告,給予味千的是“沽售”評級。高盛指出,味千上季同店銷售仍然疲弱,歸咎於宏觀經濟仍存挑戰,加上中日關系影響,故味千自“骨湯門”事件后遲遲未能復蘇,該行建議味千應重新檢視一下強調“源自日本”的推廣策略。也正是在2012年,味千旗下門店曾打出“100%港資”的旗號,開始弱化日本元素。
在未來,味千的營銷定位究竟是“日本品牌”還是“港資企業”呢?對此,味千(中國)公共事務部負責人陸小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明確回應:味千(中國)的身份明確是由華人創立的香港上市公司,味千拉面源自日本是事實,但是由香港人在內地將之發揚光大。味千拉面只是會有意無意地弱化日本元素。
對於味千拉面淡化日本元素這一做法,專家們表示這並非明智之舉。
困擾不僅來自“日本元素”
主持人:“日本元素”對味千拉面的影響有多大?
姚學正:在現在的餐飲市場,國際美食已經十分風行,但其中有利也有弊。
一方面,國際美食的風行打破了世界各國、各民族之間的飲食文化界限,推動了世界各地美食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豐富了中國人的飲食文化生活,這對於一個開放的中國社會是十分有益的。
但另一方面,大多數國際美食餐廳只是注重在品牌上借外國的“光”,在形式上進行模仿,但卻未能學習外國美食烹飪技法當中的精髓,對其背后的飲食文化也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借鑒,因此虛有其表、徒有其名的居多。
當國際美食剛剛被引進中國時,對消費者是有一定程度的“啟智”作用的,極大地打開了中國消費者的視野和選擇面,但是隨著市場的進一步豐富,特別是中國消費者出國去品嘗原汁原味的異國美食的機會增加,慢慢地國內那些走模仿路線的國際美食餐廳便漸漸失去了他們頭頂的光環。
當然,味千拉面之所以受到的沖擊比較大,與中日關系的變化有關。但客觀地分析,造成味千拉面困境的不僅僅是“日本元素”,還有很多其他原因。大環境方面,受全球經濟形勢探底、食品安全問題以及人們對家庭餐桌的回歸影響,當前中國餐飲企業的發展普遍面臨困境,主要表現為市場宏觀上保持增長而單個企業、單個店鋪的盈利下降,這對味千拉面來說也不例外。而在味千拉面本身而言,“骨湯門”等事件的影響可能更大,消費者不是不愛吃日本拉面了,而是覺得味千拉面不好吃、不健康了。
餐廳的根本還是食物本身
主持人:淡化“日本元素”能解決問題嗎?
區又生:在去年中日關系緊張的非常時期,我們協會的日本料理餐廳也很擔憂,但他們的做法是強調自己是中國企業、中國員工,隻不過制作日本食物而已。餐廳的根本還是在於制作健康美味的食物,在日常經營當中也應該強調食物本身,而不是什麼“國際背景”。
姚學正:日本料理是受到消費者廣泛歡迎的一種美食,這不會因為中日關系的原因而改變。中日關系給日本餐廳造成的影響終究是短期的,味千拉面不必風聲鶴唳。對自己的定位不執著,淺嘗輒止,反倒可能加劇消費者的懷疑。
不僅僅是對於味千拉面而言,所有定位於國際美食的餐廳,既然認准了自己的市場定位,就應該立足長遠,堅持下去,突出特色,以誠待客,深入研究地道的日本料理做法,提升自己的產品質量,改善對消費者的服務,從而最終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喜愛。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