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發布的2013年3月份制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0.9%,為去年5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與此同時,匯豐公布的3月份中國制造業PMI為51.6%。
未來訂單增長存疑
新加坡華僑銀行經濟分析師謝棟銘指出,3月份制造業PMI復蘇主要受三個因素支持,首先,春節后經濟活動復蘇,其次,房地產和基建投資上升刺激內需以及外需好於預期。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表示,盡管PMI各主要分項指數都出現了明顯的反彈,但與過去幾年PMI指數在3月份的表現相比,這樣的反彈力度仍然明顯低於過去數年。與此同時,整個第一季度的PMI平均值僅為50.5%,略高於50%的基准值,於去年第四季度相同,這也表明盡管整體經濟增長勢頭處於平穩態勢,但仍存在較強的不確定性。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雖然歐美等中國傳統出口市場最近有所復蘇,但是中國今年的出口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於新興經濟體。而人民幣兌新興經濟體貨幣普遍處於升值狀態,因此出口的增長可能不具有可持續性,未來不確定性較高。”
或連累一季度GDP
而3月份制造業購進價格指數和原材料庫存指數的雙雙回落則是不錯的消息。官方數據顯示,3月份制造業原材料庫存指數較2月份下降2個百分點至47.5%,產成品庫存指數則環比上升3.6個百分點至50.2%。
“原材料庫存的下降對企業而言則是好事,由於購進價格指數下降,企業越快消耗完此前以較高價格購入的庫存,就越能重新輕裝上陣。”魯政委進而指出,“表面上的去庫存實際是去產能、去杠杆,這樣也有助於降低企業的負債率。”
不過,魯政委同時表示,原材料庫存下降、產成品庫存上升,也可能說明終端銷售不強,企業主對前景缺乏信心而不太願意補庫存。劉利剛同樣認為:“購進價格出現了4.6個百分點的大幅下滑,同時原材料庫存也出現了2.0個百分點的下滑,這也意味著中國廠商的補庫存力度仍然較弱。”
劉利剛表示,3月份制造業PMI值低於市場預期以及歷史表現,加上近期公布的亞洲其他國家的貿易表現均明顯低於市場預期,表明在4月中公布的中國經濟數據也可能低於市場預期。匯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兼經濟研究亞太區聯席主管屈宏斌表示,投入價格的小幅回落表明當前需求的復蘇仍然十分溫和,且通脹壓力有所緩解。鑒於此,以及持續的外部不利因素,決策者應該保持相對寬鬆的政策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