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不想著抓住未來機會,隻盯著眼前這點蠅頭小利,這就是被政策傾斜和壟斷地位給慣出來的。眼下的微信,對三大巨頭而言,還只是一場小的危機,若真按運營商心願把錢收到了,更大的危機還在后頭。”
關於微信收費的討論,正在滑向一場“陰謀論”。日前有中國移動內部高管在網上喊冤,並“善意”地提醒消費者:到底是誰散布要對微信客戶收費的,到底是誰有意把中國移動放在了創新的對立面,而這麼做的目的,到底又為了什麼?
到底是誰?騰訊自然是第一嫌疑對象。這一場討論中,監管者、運營商、騰訊,正在上演一場活生生的“三國殺”。監管者說,我們絕不允許幾家(中移動、電信、聯通)聯合起來欺負騰訊。運營商說,我們的短信、語音業務在巨量縮水。騰訊說,我們給運營商帶來倍增的流量收入。
微信收費有關三方中,監管者也就是工信部,打的是“勸和牌”。監管者說,不許欺負騰訊,並建議騰訊一家家和運營商去談。但問題是,除了中移動、電信、聯通三家,騰訊沒別的可談。監管者努力地去除這次收費的“壟斷色彩”,並企圖將微信收費引導成一次正常的商業談判。但一邊是“佔道經營”的三大巨頭,一邊是“路上載客”的OTT產品,如何談,才算一個正常的商業談判?
運營商很簡單,打的是一張“苦情牌”。運營商說,我們的短信、語音業務在巨量縮水。此外,微信帶來的流量收入也不理想,佔用了60%的流量資源,卻隻帶來了10%的收入增長,這讓這些掌管通信行業收費的分配方情何以堪?
但運營商的這一說法大眾並不接受。微信的出現替代了運營商的短信、彩信,這到底該怪誰?市場經濟強調的就是自由競爭,新產品替代舊產品是市場永恆的規律,如果因手機會取代固定電話,就不給手機生產商頒發執照,顯然是非常荒謬的。
騰訊很簡單,打的是一張“無辜牌”。馬化騰一再解釋,運營商算錯了,微信雖然佔用了一些信令資源,但帶來的流量絕對沒有運營商統計的這麼少。至於到底是多少,馬化騰說有6倍增長,但中移動估計也不會買賬。騰訊想收費嗎?毫無疑問,馬化騰是想收錢的。作為上市公司,是需要給投資者回報。3億微信用戶,如果能每人收10塊錢,一個月就是30億元,不好嗎?問題只是騰訊不敢收費而已。
糾纏三方的態度,一定要去除商業之外的道德批判,回歸本來的市場經濟考量。微信是否收費,在成熟的市場經濟體裡,根本就不是問題。微信收費與否,關鍵在騰訊。如果用戶覺得可以,騰訊當然可以收費。至於運營商怎麼收騰訊的費,隻要騰訊接受了運營商開的價碼,把這塊成本自己擔下來了,也並不意味著騰訊就會向用戶收費。
但現在這一切都扭曲了。監管者最應該干的不是“勸架”,而是放寬准入,增加競爭。如果放開電信准入,誰想開電信公司就能開,那麼電信運營商向不向騰訊收費,就根本不是問題,用不著人民操心,也用不著政府操心。現在准入限制如此之嚴,中移動叫嚷著收費,怎麼能消除社會對其壟斷的厭惡呢?
眾所周知,基礎電信服務在中國屬於典型的壟斷市場,如同公路、機場、電網、天然氣管道等基礎設施一樣。不同的是,中移動在做渠道商的同時,還提供增值電信服務。尤其是中移動,什麼熱做什麼,手機操作系統(Ophone)、微博(移動微博)、社區(139社區)、應用市場(MM)、本地生活應用(無線城市)、即時通信(飛信)、移動支付、二維碼、彩雲、團購……隻不過,這些產品如今都已經是浮雲了。它們本身與微信並沒有多大區別,隻不過不如微信這麼成功。
成功了就要收費?這就是90%的人為騰訊打抱不平的原因。中移動到現在還沒有明白,在互聯網逐漸佔據主導地位的背景下,語音和短信業務肯定要走下坡路了,延緩幾年也毫無意義,當前運營商惟有提供更好的數據服務,積極投身互聯網化,才是解決未來生存的惟一良方。運營商不想著抓住未來機會,隻盯著眼前這點蠅頭小利,這就是被政策傾斜和壟斷地位給慣出來的。眼下的微信,對三大巨頭而言,還只是一場小的危機,若真按運營商心願把錢收到了,更大的危機還在后頭。
(作者系本報評論員)